张家界跳崖4人都是农村青年,农村青年的生存困境亟待关注

发布日期: 2023-04-09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在作文里成长
主题分类:
内容类型:
关键词:农村, 找工作, 孩子, 城市, 年轻人, 父母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
地点:

相关议题:职业教育

  • 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农村青年自杀事件引发关注。
  • 农村青年的生存困境较大,由于教育和就业机会的限制,生存压力更大。
  • 农村孩子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学习习惯和理想抱负。
  • 农村青年的父母大多无力提供有力的支持,不能全款给孩子在大城市买房,也无力托关系给孩子找工作。
  • 职业教育的文凭在就业市场上仍然被歧视,导致农村青年的就业机会落后于城市青年。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2023年4月4日4名青年在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跳崖,消息曝出,全网轰动。4月7日,张家界市永定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通告:4月4日13时30分许,4名外省人员(三男一女)在天门山跳崖,其中女子被及时制止。经公安部门查明,3名男子已跳崖身亡,女子跳崖前因服毒,经紧急送医抢救无效死亡,4人均系自杀,排除刑事案件及其他因素。

这两天媒体相继曝出了这4名自杀者的家庭状况,4人分别来自河南、河北、福建、四川,年龄从23岁到34岁不等,3男1女。

自杀者中年龄最大的是男子刘某,89年生人,34岁,来自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农村。因为家庭困难,刘某在外结婚、生子,刘某的人生大事家里人没有过多参与,后来其父亲听说刘某又离婚了,家里知道的情况也非常有限。

自杀者中年龄仅次于刘某的是河北籍男子彭某,90年生人,33岁。彭某来自河北邯郸市临漳县李谷驼村,据彭某老家村里的村支书介绍,彭某性格内向老实,初中辍学。其家境贫困,家里还有两个哥哥,哥哥们的经济状况也一般。四年前,彭某的母亲去世,从那之后,彭某就没再回过村里。

自杀者中的张某只有23岁,是家中独子,来自福建省德化县农村。初中毕业后,张某就去外地打工,平时很少回家,今年过年也没有回家。张某所在村里的村干部说“现在年轻人常年都在外面,对他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张某的堂哥说,事发前,张某还给妈妈打电话说自己出去旅游了。

自杀者中唯一的女性是陈某,陈某因被及时制止而没有跳崖,但因为已经服毒,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悉陈某来自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史家镇农村,今年23岁,陈某的邻居向媒体透露,陈某一家四口,家里除了父母外还有一个弟弟,家境比较差。陈某常年在外地打工,之前在成都工作,后来去了佛山的一家美容院。

虽然大家都在谈论这四个人的出身,但很少有人明确地指出,他们四人都是农村青年。把自杀者归为某一个群体似乎有些不妥,但事实如此,不容回避。这也让我想起了另外几起颇有影响力的青年自杀事件。

2021年11月28日晚11点28分,一封5000多字的遗书在微博上被定时发送,在自己选好的日子里,一个网名叫鹿道森的周姓男子消失了。12月1日,周某的遗体在浙江舟山朱家尖附近海域被找到。周某选择在自己25岁生日当天自杀身亡,他的死亡在网上也曾引起高度关注。鹿道森是贵州贵阳人,他在遗书中介绍自己为:“农村留守儿童、山区孩子、校园霸凌经历者、摄影创作人、独居青年、追梦的人。”

“鹿道森”自杀后,我还写过一篇文章《月入二万的农民工和失去生活勇气的大学生》(点击阅读),我写那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年轻人勇敢坚强,学会调和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充满韧性地活下去。那篇文章因为写得真诚,所以在全网流传很广。

那篇文章中我还提到了另一个自杀的青年,2016年2月19日晚自缢身亡的华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江绪林。江绪林出生在湖北农村,自幼失去双亲,由姐姐抚养长大,一步步读到博士之后走入大上海,成了很多人羡慕的大学老师。但最终他选择了自杀。

2022年1月24日凌晨在海南三亚天涯海角景区自杀身亡的“寻亲男孩”刘学州也曾引起全网的广泛讨论。刘学州去世时大约十七八岁吧,因为他出生后被亲生父母卖掉了,没有确切的出生日期,他认为自己大概出生在2004年至2006年。几经倒手,出生于山西大同的刘学州被卖到了河北省邢台南宫市大村乡的北孟村,寻亲前刘学州就是在这个村子里长大的。

2022年10月自杀身亡的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的高中生胡鑫宇也是农村孩子,这个15岁的少年是铅山县永平镇胡塘村人,母亲在福建打工,父亲在本地的镇上打工。

以上就是近两年来全网影响比较大的年轻人自杀事件,应该还有一些,我一时记不起来了。以上这几个年轻人,无一例外都成长在农村,而且家庭条件都不是特别好。

我知道,自杀的城市青年也有不少,但在我的眼界之内,城市自杀者中初中生和高中生比较多,这些城市孩子的自杀大多是因为学业的压力太大,这个问题我在以前的一些文章中探讨过,比如《全国中小学自杀者中初中生比率最高,我们的教育应该反思什么?》(点击阅读)。

农村青年小时候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有一方不在身边,甚至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这些孩子从小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一年之中只能在过年时才见到外出打工归来的父母,短暂的相聚后又是一年的别离。

农村孩子在这种成长环境里是没有什么家庭教育的,再加上乡村学校教育的溃败,农村孩子接受的教育普遍比较差。学习好的农村孩子不多,很多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就不读书了,继续读书的大多读的是中专、技校和职高,读普高的不多,读了普高后考上本科大学的更少。

虽然现在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但是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至少在劳务市场上,职业教育的文凭还是被歧视的,职场上的就业机会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按学历层次分配的,最好的就业机会给了985毕业生,次好的就业机会给了211毕业生,紧接着是一本,二本,最后才能轮到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

遗憾的是,农村孩子大多接受的是职业教育,职业中专和大专毕业生中大部分都是农村孩子。如此一来,毕业后农村青年的就业机会就大大落后于城市青年,这是人人都能看到的社会现实。

然而,普遍低学历的农村青年走入社会后,其生存的压力却比城市青年大。因为城市青年就算找工作不顺利,暂时要失业一段时间,至少他们的身后有家庭的支撑,他们的父母基本上在城市都有固定住房,他们可以在父母的房子里安心地吃饭睡觉,父母会给他们零花钱,父母还会想尽办法帮助他们就业,他们还不至于为生存而焦虑。

但是农村青年则不然。农村青年的父母大部分无力给孩子提供有力的支撑,既不能全款给孩子在大城市买房,也无力托关系给孩子找工作。何况很多农村父母有多个孩子,他们养孩子就是在完任务,好歹供孩子上个大学,管它是本科还是专科,只要毕业了,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剩下的路就得靠孩子自己去走。

而农村孩子呢,也有自身的问题。因为欠缺父母的管教,大部分农村孩子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不但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更没有想要学好的理想抱负,几乎从小到大都抱着个手机在“刷刷刷”。

长年累月的刷手机不但荒废了学业,更荒废了对人生的思考,大部分农村孩子几乎都不知道学校之外的城市生活是个什么样子,也没有考虑过自己有没有能力在城市活下去,更别说提前为自己在城市谋生积累能力和经验了。

残酷的是,农村孩子一毕业,他们的父母就不管了。农村父母既不会给孩子安排工作,也不会安排住处,通常也不会再给钱,甚至还希望孩子拿钱回家,基本上不会想到要给孩子立足城市提供财力物力的支持。

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农村孩子在就业市场上本来就广受歧视,能赚取高工资的机会很少,再加上没有家庭的支撑,全凭个人闯荡,其立足城市的艰难可想而知。更糟糕的是,农村孩子如果不能在城市立足,那就无处可去了,因为他们在城里没有栖身之所,混不住就只能回村里,回到父母的老房子里去。

而农村父母大多是不会考虑孩子的情感需求的,他们只看实际所得,只信奉付出就要有回报。养孩子养了二十几年,上学花了那么多钱,孩子长大了就必须去挣钱,窝在家里就是个废物。再加上当前大部分农村里确实没有年轻人干的事,一点庄稼,都是机械化耕作,留守老人就干了,年轻人待在农村,如果不依托土地去创业的话,基本上就是混吃混喝,无法创造什么价值。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这句无奈的感叹是很多农村青年走出校门那一刻才深切感受到的。本来他们在城市求学的时候就应该早做打算,要么把专业学好,有个一技之长,毕业后凭技术吃饭;要么把人混机灵,完成自身的“城市化”,去适应无处不在的城市商业;要么上学时多做兼职,熟悉学校所在的城市,提前熟悉职场。

然而,大部分农村孩子在上学时就没有考虑过前途大事,他们什么都不想,也什么都没准备,就稀里糊涂地刷了几年手机,一朝毕业,才发现没了去路。

前些年经济情况好的时候无所谓,只要是个人,在城市总能找到活干。但这几年的情况不同往昔,找工作很难了,读过书的年轻人又不愿意进厂,就算是中专毕业也不愿意进厂打螺丝。轻松的活找不到,辛苦的活不愿做,城市混不住,农村回不去,顷刻之间,人生就走入了绝境。

一个农村人要想立足城市,很难!一个没有高学历或高技能的农村青年想要立足城市,过上有房有车有家的生活,更难!在这种生存的艰难面前,如果思想滑坡了,不想吃苦耐劳,没有生存的韧性,就很容易颓废,变得很丧,甚至放弃自己。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给了我们所有人一种幻觉,以为人人都该成功,人人都能事业有成,所以很多人张口事业,闭口发展,只能接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对未来的困难毫无准备。改开后出生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经济动荡的艰难,就更容易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可是人类社会的现实是,繁荣是短暂的,萧条甚至动荡才是永恒的。就拿中国来说,战国时期战乱了250多年,才有了秦朝15年的统一;此后历史上的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北宋的仁宗盛治,明朝的永乐、仁宣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短的只有几十年,长的也不过百年,在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盛世加起来的时间并不长。贞观之治时代享受着和平和繁荣的我们的老祖宗们,绝不会想到他们的后代会经历那样深重的灾难,会活得不如他们。

没有证据证明人类的生活一定是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一代比一代好,更大的可能是,和平和动荡交替出现,幸福和苦难反复轮回。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烂了整个世界,把人类打疼了,所以人类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的诸多机构,包括联合国各机构和WTO等多边组织。

二战留给人类的痛苦记忆让人类保持了几十年的清醒,世界各国维护了以联合国为首的世界组织的秩序,于是人类社会有了将近80年的和平。现在经历过二战的人基本上都死完了,关于战争的痛苦记忆基本上被人类忘记了,再加上人类社会种种问题的出现,现在全球进入了动荡期。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否继续曾经的荣光,可能性似乎越来越小了。

回顾这些历史就是想告诉所有人,尤其年轻人,和平和发展不是理所当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是笃定的,人类的历史一定是反复的波折的,要做好未来吃苦受难的心理准备,要坚强,要有韧性。

年轻人如果因为找工作不顺利、工资太少、或者工作太辛苦,觉得自己成就不了大事业,过不到理想中富足的日子,就觉得人生无望,就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就要躺平,或者去死,我只能说,这很浅薄,也很愚蠢。

年轻人的父辈们一生经历过那么多的艰难,从缺衣少食的岁月里走过来,一手创建了这个盛世;年轻人的爷爷辈们更是经历了残酷的生存毒打,不是生活的毒打,是生存的毒打,战争时期的颠沛流离,建国初期的物资匮乏,他们都经历过,但他们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活到了晚年,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和年轻人的父辈祖辈们相比,年轻人在这个盛世之中遇到的这点生活的困难算什么呢?把生活的期望降低一点吧,人生的路需要咬紧牙关一步一步走。

很多年轻人在抱怨找工作难,可是中年人找工作也难啊,年轻人至少有“年轻”这个资本,精力好,能加班,很多公司很喜欢。而中年人,尤其40岁以上的中年人,失业了,基本上就没有公司会要了。而这个时候的中年人往往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很重。要说难,谁不难?

不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拿来抱怨,生存的艰难很多时候并不是谁制造的,而是中国的客观因素造成的,这个客观因素就是我们有14亿人口,我们的人口太多了。这片土地养活这么多人口,本来就很难,过去更难,我们只相对容易了最近20年而已。我们不能沉醉于最近20年经济腾飞的幻觉之中而忘了生存的艰难,从而让意志变得脆弱,经不起任何风浪。

当然,对于农村青年,社会各界还是应该多一些关照,因为他们真的太难了,大部分学历不高,没有技能,比较木讷,不会来事,自身的“城市化”程度不高,无力掌控未来;更关键的是,没有家庭的支撑,在城市一旦无法立足,将无处栖身。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这些青年中的一员,你的内心将是何等的惶恐?当我看到身处农村的亲友家的孩子处于这般状况时,我的内心甚至为他们感到慌张。他们根本没有退路,无论能力如何,他们都必须在城市活下去,而且是靠自己单个的力量活下去,这份压力,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尤其沉重。生存真的是个沉重的话题。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们除了在乡村上项目之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为乡村青年找出路,要让农村青年在城市留不下来时,能回到乡村。几十年来,乡村都是劳动力的“蓄水池”,城市需要劳动力时,农民工流入城市,城市没有充足岗位时,劳动力回到农村。但这是上一代人的活法,回去了他们还可以务农。

而年轻一代农民,二三十岁的青年男女,根本不会务农,也看不上务农,回到农村,背靠二亩薄田,是真的没法生活,他们也不想那样生活。农村已经逐渐失去了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在这样的现状下,“乡村振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农村青年的发展上。

其实农业大有可为,农村也是广阔的天地。14亿人吃饭的背后,就是天量的经济产值。让农村青年参与到高质量的农业生产中来,既有利于国家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农村青年的个人发展。广大农村青年平均学历或许不高,但在农村够用了,关键的问题是怎么用。

应该大力支持农村青年在无污染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品等方面的创业。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农产品的生产,因为农产品是刚需,且盘子大。

要想办法提高优质农产品的价格。我们为了物价稳定一直压着以主粮为主的农产品价格,这就使得工商业利润没法向农业转移,使农业生产无利可图,这种状况已经危及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了,所以必须要改变。何况不改变这种状况,农村青年也没有出路。

还有,“乡村振兴”应该多关注乡村教育,乡村青年的出路主要还是要靠教育来赋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农村青年不能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只有一身力气,农村青年必须要有知识,要有想法。

据我观察,农村孩子的主要问题是“不想事”。上小学时不想事还情有可原,可是很多农村孩子上大学了也不想事。当然,不想事的孩子也上不了什么好大学,就是说,他们上着不好的大学,还不想事。明知道自己没有家庭支撑,在城市没有根据地,一切都要靠自己,可是他们依然不着急。能力低,学历低,还不想事,这是很多农村青年最糟糕的地方。

所以乡村教育要发挥好“叫醒”孩子的作用,要给乡村孩子启智、开悟,要让乡村孩子睁眼看世界,要对未来有所准备,不能荒废了少年时光,“裸奔”着走出校门,却又经受不住社会的毒打,到最后败给生活,甚至放弃生命。

前两天我看到郑州某小学的小朋友谈ChatGPT的一条短视频,那些小学生一个个口若悬河,谈得那么老到,那么深刻,尤其是谈得那么忧心忡忡,考虑的是自己的职业,自己未来的发展。反观农村的同龄孩子,大部分刷着手机,ChatGPT听都没听过不说,就连上课和做作业的意义都懒得去理睬。在这种状况下,十年之后,城乡孩子的差别就是云泥之别。

新时代的农村青年,成长于物质丰富的时代,父母虽然没有陪伴,但也没有让孩子遭受过物质的匮乏,更没有让孩子干过多少农活,吃过多少苦,也没有像城市父母那样逼着孩子奔波于各种辅导班之间去吃学习的苦,大部分农村孩子算得上是在蜜罐里泡大的。然而少年时的“甜”和成年后的“苦”相差太大了,大到他们可能承受不住。农村孩子的教育中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农村孩子认清生活的真相太迟了,等到认清之后才感到来不及了,感到无能为力,感到承受不起。所以,乡村教育应该早点让乡村孩子认清生活的真相。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