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炙烤下的打工人们:中介随身带喷壶给电动车座椅降温,有工头“强制”工人休息避暑

发布日期: 2023-07-05
来源网站:www.sohu.com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工头, 外卖小哥, 高温, 北京, 天气, 气温, 树荫下
涉及行业:居民服务/修理/物业服务, 服务业, 建筑业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地点:

相关议题:

  • 多地迎来超40℃的高温天气,劳动者们面临酷暑,需采取防暑降温措施。
  • 室外工作者如保安、建筑工人等,通过喝凉水、使用藿香正气水等方式降温。
  • 一些工头会强制工人休息,停止户外作业,以应对高温天气。
  • 高温天气下,劳动者如吴佳在通勤时选择避开高温时段,加班等待太阳落山再出行。
  • 高温天气对劳动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如影响食欲、娱乐活动等。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不少人感觉,今年夏天热得早也热得厉害。

保安王磊的黑色制服湿了干干了湿,他随身揣着一支藿香正气水,以防中暑。小工雷海在工地干杂活,一天能喝掉六升凉白开。中介王龙带客户看完房子,白衬衫拧出了水……

近日,多地迎来超40℃的高温天气。6月下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多地气象观测站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其中,代表“北京温度”的南郊观象台气温再度突破40℃,实现历史上首次40℃“三连击”。与此同时,北京、江苏、广东等地多人确诊热射病。

高温天气持续,室内外的劳动者们,又该如何度过这个酷暑。

5日中午12时许,室外局部气温达到39.1度 来源:记者姚赟

随身揣着一支藿香正气水

下班回家换下被汗浸透的工作服,冲凉后穿上背心裤衩,站在空调出风口灌下一杯凉茶,对王磊来说,是每天最惬意的时刻。

王磊是北京某公园的一名保安,他每天的工作是在公园固定区域巡逻,维护公园秩序、为游客指路等。工作时间从早上7时许持续到晚上7时许,中午休息一小时。一天中接近一半的时间,他都得在室外度过。

连日高温,室外工作者们也面临着“烤验”。7月5日早上6时许,王磊走出家门,一阵风吹来还算凉快,但手机弹窗却提示今天最高温38℃。他加快了脚步,迅速走到地铁站。

王磊今年54岁,三十多年前从黑龙江来到北京打拼,如今已在北京安家。早已习惯北京气候的他,今年也特意在防暑降温上多费了些心思。

还不到早上7时许,王磊到达公园,第一件事就是喝一瓶凉水。他所属的劳务公司,常年为员工提供免费饮用水,随时取用。因为天气太热,公司购买了不少冰水、冰饮料,还特意买了一些消暑降温的药品。

到了交接班的时间,王磊将黑色的制服上衣塞进裤子里,整理好衣边,扎好皮带。又戴上一顶四周有网眼的帽子,用手压了压帽檐。出门前,他顺手拿了一瓶藿香正气水揣进了口袋。

王磊负责的区域沿湖,湖边都是高大的树木。巡逻一圈后,他明显感到头顶上的太阳变得白晃晃的,光透过树叶照在背上,他感到后背开始发热冒汗。他观察到,天气热了,公园里晨练的人都少了,往常热闹的跑道只有寥寥几人。

据气象台监测,5日中午12时许,北京气温最高达到38℃。巡逻一上午后,王磊身上的衣服已经湿透了,路过一片树荫,他将头上的帽子取下来,用手抹了抹额头上的汗,又迅速将帽子戴好。

同一时间,北京丰台区一处工地,几位工人正准备放下手中的铁锹,去不远处的活动板房里吃午饭。61岁的小工雷海告诉记者,早上8时开工干到中午12时,下午2时再开工。中间两个小时,他们大多躲在活动板房里吹空调。

一处工地上,工人正在干活 来源:记者姚赟

高温持续,工头给每个人都发了藿香正气水。有时候天气太热,负责人则会强制要求工人休息,停止户外作业。工地条件简陋,没有冰箱,工人们只能自己烧点凉白开灌到2L的大瓶子里,“出汗多,一天得接上三回。”雷海说。

最近,北京持续多日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据北京市应急局消息,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北京市7月平均气温预计比常年同期偏高,高温天数略偏多,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的可能性大。

主动加班躲避高温

这是吴佳在北京度过的第二个夏天。高温、热浪、暴晒,让她常常联想到以火炉著称的家乡武汉,“树荫下都是热的,躲都没地方躲,这是在北方,不应该呀。”

她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住所离公司5公里。以往,她常常骑自行车通勤,既能避开高峰期拥堵,也能锻炼身体。但最近,她觉得太热了,一刻也不想在室外。

公司要求9时打卡,吴佳一般8时30分出门。早上出门时,她习惯性喷上一层防晒,再穿上防晒衣,有时候太阳太大,她还会拿出伞。她没想到,这把从武汉带来的雨伞,终于发挥了作用。

天气越来越热,白昼时间也越来越长。晚上6时下班,窗外的太阳依旧“毒辣”。吴佳走出公司,一波热浪袭来,她本能往后退了几步,公交站台还在600米外,走过这一段路足够让她流一身汗。她索性决定回公司吹会儿空调,加个班,等太阳落山了再走。

高温带来的变化,同样发生在吴佳的公司里。食堂推出了夏季新菜,凉面、凉皮、冷面,还有拍黄瓜……天热没胃口,犹豫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她就会和同事一起去排队买凉皮,是不会出错的选择。

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吹空调,吴佳和同事也常常觉得燥热,想喝冰咖啡,想吃冰淇淋。之前随时都有冰的制冰机,最近也供不应求,有人不接咖啡,拿着自己的杯子去接一大堆冰块儿,“制冰机忙不过来,有时候等5分钟,都不出冰块。”

在高温下,吴佳几乎放弃了一切娱乐项目。晚上的散步放弃了,周末的聚餐、逛街也放弃了。每天回到蒸笼似的家,家里的四只猫都会不出意外地躺在客厅中间的地板上,肚皮朝天散热。

猫咪趴在客厅的地板上纳凉 来源:受访者

吴佳打开空调,房间里温度降下来,“四小只”才会开始四处晃荡,看上去稍有些活力。在武汉时,她一直很烦夏天的暴雨,但7月4日的一场雨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清凉。现在,她和其他人一样,期望着北京能多下几场雨,降降温。

“这个天气出门是需要勇气的”

作为一名房产中介,王龙常常要骑着小电驴带客户四处看房子,近的几百米,远的数公里。头天晚上看好第二天的天气,是他们这一行的习惯。

6月是毕业季,也是租房旺季,王龙常常忙得晕头转向,但他清晰记得天气是从6月25日热起来的。那天下午,他带着一位客户去看房,路程不远,两人走着去的。前前后后在室外呆了一个多小时,回到门店时他发现自己的白衬衫湿透了,脱下来能拧出水了。

从那之后,他发现小电驴的座椅也开始“烫屁股”了,他想把电动车停到树荫下,半天找不到个好位置。他专门备了一个喷壶,骑车之前都给座椅喷点凉水,用物理方式把温度降下来。

气温虽高,但看房的客户却不少。王龙和同事都发现,白天客户都不太愿意出来看房,大多都约在了傍晚六七点。有时候晚上8点多了,还得带着客户在小区里逛,下班时间也因此推迟了一些。

“这个天气出门,是需要勇气的。”王龙所在的门店也提倡,当天温度超过40℃,非必要的情况不出门,在室内做一些联络、资料整理等工作。每年,门店的冰箱里都会存放一些冰水、冰饮料和雪糕。今年,冷饮的消耗量要更大,要不了两天,冰箱就要补给一次。

城市里,外卖小哥们一刻也不停歇。5日下午1时许,外卖小哥刘洋接了一单距离只有800米的活,从丰台区一处十字路口的奶茶店,送两杯冷饮到不远处的小区里。他迅速将电动车停在路边的树荫下,一路小跑到奶茶店门口。

树荫下休息的外卖小哥 来源:记者姚赟

门店里工作人员忙得热火朝天,手头的奶茶还没打包完,新的单子又来了。有顾客上前点单,店员直截了当称,“外卖太多了,现在点单至少要等8分钟,等得了吗?”顾客犹豫片刻转身离开了。

在刘洋等单的同时,一旁树荫下有外卖小哥正在休息。他们大多是同样的装扮,从头到脚捂得严严实实,头戴头盔,脸上蒙着面罩,身上穿着防晒衣或者冰袖,只露出两只眼睛和一双手。

刘洋说,中午忙起来吃不上饭也喝不上水,有时候热得心里不舒服。等单子的时候,他会买瓶1.5L的冰水,放在电动车前方的储物槽里,等红绿灯时就拿出来喝两口,“天气再热,活儿得照干。”

出现中暑症状不要硬抗

事实上,高温热浪带来的威胁,也可能是致命的。据北京新闻广播报道,7月2日中午,北京49岁的导游“龚哥”在带领一个研学团从颐和园结束行程后晕倒在了大巴车内,送医后抢救无效去世。医院证明显示,“龚哥”是因为热射病去世的。

北京市气象局于2日中午12点20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天12时,北京市大部分地区气温35-36℃,其中南郊观象台气温36.3℃。

高温下的人们 来源:记者姚赟

武汉市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许涛向记者介绍,高温天气可能会引发中暑、脱水、心律失常等症状。其中,中暑根据程度不同,又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重度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许涛称,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体温40℃以上,同时伴有昏迷、肾衰竭、肝损伤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在一个小时内,将体温降到38℃以内,“从现有的数据来看,热射病的致死率还是比较高的。”

高温下如何防暑?许涛介绍,室外工作者要尽量减少单次作业时间,做好防晒、尽可能降低环境温度、保证充足的水分和电解质摄入。如果出现乏力、头晕、心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一定不要硬扛,及时脱离高温环境,加强通风,适当补充水分和盐分。如果症状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

持续高温炙烤,北京市总工会办公室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职工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市各级工会,要对夏季露天作业和在热源高温场所作业的从业人员积极开展“送清凉”活动。对物流、电力、建筑环卫、保安等行业从业人员,送清凉物资。

该通知还指出,要积极拓展“司机之家”、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工会帮扶(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功能,重点帮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解决实际问题,为高温天气户外作业职工避暑休息提供便利。

责任编辑: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