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学子更难升学,研究指减负政策加剧教育不公

发布日期: 2023-09-17
来源网站:telegra.ph
作者:
主题分类:
内容类型:分析或评论
关键词:教育, 政策, 家庭, 升学, 学生
涉及行业:教育, 服务业
涉及职业: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北京市

相关议题:

  •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的教育减负政策加剧了教育不公,导致寒门学子升学的机会减少。
  • 在过去十年的减负政策实施后,家庭收入处于底层的学生进入高中的概率下降了9.3个百分点。
  • 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和学生学习时间上升,而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和学习时间下降。
  • 减负政策限制了教育供给,使得低收入家庭在升学竞争中的机会变得渺茫。
  • 研究呼吁减少升学竞争压力,提供更多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并加大优质资源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供给。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财新网】中国义务教育减负如火如荼进行多年,政策实际效果几何?一项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上的最新研究显示,十年间减负政策实施后,家庭收入分布处于底层10%的“寒门学子”升入高中的概率下降9.3个百分点。原本依赖天赋和勤奋成才的教育模式正在失效,家庭“减负”反而不得不加大教育支出。

这篇论文题为《教育减负、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公平》,研究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研究基于2010年至2018年5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同时梳理了2005年至2018年间全国各地涉及教育减负政策的公开文件,对不同收入家庭的教育产出、教育支出和学生学习负担展开分析。

2021年7月的“双减”政策落地后,减负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研究称,如果待“双减”政策长期施行后再评估效果,可能错过调整政策的最佳窗口期。评估过去十多年的减负政策影响,能提供有益参考。

研究显示,过去十三年,教育减负力度逐年加大,在2009年、2013—2014年和2018年经历跳跃式增长,各省的减负力度亦趋于一致。具体政策包括限制班级规模、控制在校时长、控制作业时长、禁止校内补课、禁止设置重点班等。值得注意的是,彼时政策主要限制校内教育资源供给,较少整顿校外培训机构。

政策意在减轻学生负担,但实际上家庭教育投入分化明显。研究指出,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和学生学习时间双双上升。数据显示,在2008年至2018年间的减负政策影响下,对于收入分布处于最上层10%的家庭,教育总开支平均上升67%,学生每周学习时间平均增加10.37个小时。

减负政策在低收入家庭中确有成效:家庭教育投入下降,学生学习时间亦减少。收入分布处于最底层10%的家庭教育总开支平均下降21%,“寒门学子”每周学习时间平均减少9.19个小时。

”下降的代价是他们(低收入家庭)在升学竞争中获取的机会越来越渺茫。”研究指出,剧烈的升学竞争压力下,减负政策限制教育供给,反而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公。

研究解释称,对缺乏相应经济支持的家庭而言,学生既难以从校内获得充分资源,又无力寻求校外辅导。教育减负实际上迫使他们退出升学竞争, 不得不在基础教育上“躺平”。相反,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依赖家庭补充教育投资,额外获得竞争优势。

数据显示,十年间减负政策实施后,家庭收入分布处于底层10%的“寒门学子”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下降了9.3个百分点;相反,对于收入分布处于上层10%的家庭,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增加了5.3个百分点。

依赖学生天赋和勤奋能否扭转不公局面?研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前期投入较多校外教育开支的家庭在“减负”后,家庭教育支出会减少;相反,过去越不依赖家庭教育投资的家庭,在减负政策影响下,教育支出负担越大。换言之,原本靠拼命学习跃龙门的“勤奋型”选手,“减负”后却亟需家庭加大经济支持,才可能避免名落孙山。

中国教育减负政策“事与愿违”并非个例。研究者在文中提到,韩国的减负政策从20世纪60年代持续至今,但并未显著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反而造成教育不公平,或刺激非法补习服务。日本从2002年起开始推广“宽裕教育”,意欲压缩学生到校时间和学校课程,亦备受争议,最终在2011年前后彻底放弃该项目。

“只有在不存在升学竞争或者升学率非常高的情况下,限制课业负担和校外教育培训负担的措施才可能有效。”研究者呼吁,“双减”政策要真正取得成效,重点是减少升学竞争压力,这有赖于更多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同时,加大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的供给,包括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培养更多师资人才。

当前,教育“双减”已步入常态化监管。教育部近日颁布《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其中提及擅自举办校外培训机构,擅自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等违法情形及法律责任。该办法自2023年10月15日起施行。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