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周刊:留学生求职迷途

发布日期: 2023-10-04
来源网站:telegra.ph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找工作, 实习经历, 留学生, 海归, 回国, 财新, 毕业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北京市

相关议题:失业, 离职辞退(包含遭到裁员或逼退), 青年失业, 裁员

  • 近年来,选择回国求职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但海归就业之路并非坦途。职位/薪资不如意、竞争激烈成为海归就业最大难题。
  • 留学生回国求职面临国内庞大的“待就业”群体和与应届、往届毕业生的竞争。2023届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海归优势整体减弱。
  • 留学生求职压力主要来源于国内优秀人才越来越多、岗位有限、就业竞争激烈;留学花费高、担心薪资不达预期;海归人数持续增加,其优势已不如以前突出。
  • 留学生求职也面临合法身份维持、失业裁员的压力。例如,美国H-1B签证“一签难求”,整体中签率不足四分之一。
  • 留学生回国求职的薪资普遍高于国内高校毕业生,但随着留学生回国人数增加和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留学生国内求职的压力同样倍增。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文|财新周刊 刘凌云(实习),范俏佳

如今国内正值“金九银十”招聘季,回国还是国外求职成为摆在不少海外应届留学生眼前的难题。

今年8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2024届硕士毕业生许鑫赶交完毕业论文就回国准备秋招,他用“苟活”来形容近期的状态:“美团、拼多多‘二面’都挂了,还在海投中。”

近年来,选择回国求职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回国就业留学生达104.9万人,创近年来之最(2022年数据尚未发布)。前程无忧《2023留学生归国就业大数据》显示,以同比增量测算,2023年归国留学生将突破120万人。

尽管高学历求职者占比逾七成,海归就业之路并非坦途。新东方《2023中国留学白皮书》(下称“新东方2023留学白皮书”)显示,职位/薪资不如意、竞争激烈成为海归就业最大难题。

“妥协”成为留学生,尤其文科生的求职常态。

两个月前,2023年毕业生田馨的工作才算落定。她本硕就读于韩国成均馆大学,看好国内发展,求职中却发现留学生需求缺口和优势并不明显:“感觉还没有疫情两年有优势。实习经历、考证速度,哪个‘卷’得过国内学生?”辗转求职4个月,她的薪资预期一降再降,最终入职上海一家初创公司做翻译助理,月薪8000元。

也有不少留学生选择在国外求职。领英《2022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下称“领英2022求职洞察报告”)显示,疫情影响下,仍有接近四成(37%)的留学生希望毕业后在国外就业,但相较2020年,人数占比下降超过10%。

国外求职也步履维艰。留学生们发现,国际生身份、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国内本科学历等,每一点都可能成为被雇主拒绝的理由。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硅谷“寒潮”下美国科技金融行业已进行多轮裁员,企业招聘紧缩,加上雇主更倾向于聘用本地人,留学生就业形势更加恶劣。

即便找到工作也并非高枕无忧,不少留学生还面临合法身份维持、失业裁员的压力。以美国为例,作为留美主要途径的H-1B签证(签发给美国公司雇佣外国籍有专业技能的员工,允许在美最长工作六年)“一签难求”。美国移民局官网显示,2024财年H-1B有效注册约76万份,两轮抽签下来总抽取18.84万人,整体中签率从14.2%提升至24.8%,但是仍不足四分之一。

加上通货膨胀导致的经济压力,难以融入社交圈、发展天花板不高、国外生活不够便利等,各种因素推拉中,更多留学求职者将目光转回国内。

回国竞争激烈

8月底、9月初,北京等地机场陆续迎来携带大量行李回国的留学生。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2022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留学回国人员的学科分布涉及了绝大多数学科类别,理学是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人数最多的方向,占28.08%,其次是管理学(18.36%)、工学(17.84%)和经济学(16.35%)。年龄集中在20—30岁,其中大多数具有硕士学位(76.04%),其次是博士学位(15.77%)。

从机构数据看,整体用人单位认可留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愿意支付更高的薪资。新东方2023留学白皮书调研显示,留学生起薪普遍高于国内高校毕业生,中位数区间位于7000—9999元,高于国内毕业生的5000—6999元。

但随着留学生回国人数、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留学生国内求职的压力同样倍增。

猎聘与中国世界青年峰会日前发布的《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下称“猎聘2023留学就业报告”)显示,在打算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中,超九成面临求职压力,排名前三的原因分别为“国内优秀人才越来越多,岗位有限,就业竞争激烈”(91.85%);“留学花费很多,担心薪资不达预期,很难回本”(39.86%);“海归人数持续增加,其优势已不如以前突出”(34.6%)。

各种担心不无道理。百万海归将直面国内庞大的“待就业”群体,与应届、往届毕业生同台竞争。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比去年增加82万,创历史新高。国家统计局宣布暂停发布青年失业率数据,据此前数据,二季度青年调查失业率连续三个月超过20%,尚有600多万青年仍在找工作。

国内高学历人才竞争激烈。以留学生理想求职城市之一的北京为例,2023年北京高校毕业生约28.5万人,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的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

新东方2023留学白皮书显示,在招聘时,用人单位对留学生学历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以上阶段,51%的用人单位要求留学生学历为硕士甚至博士。

海归优势整体减弱。此前智联招聘《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下称“智联2021海归就业报告”)显示,近年国内企业愿意提供的海归优先职位数整体不断减少。根据智联平台数据,2023年春节后第一周,海归优先的职位数和海归求职数均呈上扬态势,但后者增长幅度(27%)要远高于前者(11%)。

“毕业即失业”同样成为不少留学生的现实困境。

“没想到(回)国内会变成‘绝地求生’,我现在连个面试机会都没有。”因求学的孤独感,今年3月从日本明治大学经营学研究科(国内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甘子平选择回国,想要进入国企央企单位,海投了简历200份,仅有两成被查看,其余全都石沉大海。他告诉财新,身边不少赴日留学同学都处于失业状态。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商科学士、硕士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商学院的高洋没能拿到预想中的“大厂”录用,今年1月底入职北京一家留学机构做管培生,“回国前想着纯海归、高学历,进大厂、薪资15k*12(月薪1.5万元)都是正常的,但我和身边的应届生都达不到,除了技术岗”。

学历内卷幅度出乎高洋意料。他告诉财新,在长达半年的求职中,和他一起参加群面的学生学历背景基本都是国内C9本科(包括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南大等9所高校)加海外一年制硕士,投递一些月薪八九千元的普通岗位,也有不少C9高校毕业生竞争。

一些毕业生甚至发现,出国“镀金”后错过求职时机,反而就业难度加大。2020年,章珊从武汉某211大学广告学专业毕业,又修读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全球媒体与传播硕士双学位项目。她发现身边有不少类似案例,有的同学2021年本科毕业时曾通过暑期实习拿到大厂转正录用,但选择出国读一年制硕士,当作为2023届毕业生回国求职时,原来的岗位已“高攀不起”。

企业招聘需求整体紧缩。“明显感觉企业放出来HC(Headcount,拟招聘人数)变少了,有的公司就没有开放非技术岗的秋招。”章珊的同学陆瑶观察到。

今年5月底,章珊终于得以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实习留用。她偶然得知,公司参与秋招只是做样子,“其实根本没多少HC,热火朝天的招聘只是显得公司业务还在发展”。

智联招聘《2022年三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22年秋招季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下降12.2%,求职申请人数却上升了91.3%。

匹配度不足

除了竞争激烈、职位薪酬不满意,根据新东方2023留学白皮书,信息收集渠道有限、相关实习经验不足、专业方向和目标不清晰等也让留学生备受困扰。

不少受访留学生反映,他们很难从国外就业辅导服务中获得有效的国内就业信息。相比国内高校毕业生,实习经历少或对口实习经验不足成为留学生求职的一大短板。激烈竞争中,实习经历较少、专业宽泛的文商社科类留学生更加难以生存。

只有两段猎头公司实习经历的高洋被多家公司人力部明确告知,面试不通过是因为实习匹配度不够。他告诉财新,自己所学专业偏向泛商科(传统商科+商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在求职中也缺乏针对性,整体处于劣势,目前做留学顾问的他不建议学生学泛商科专业。

“大厂经历好像要比留学学历更吃香。”章珊告诉财新,没有一份有含金量的、真正参与项目运作的大厂实习是自己求职的一大劣势,身边的竞争者都手握多份大厂或快消(快速消费品)的实习经历。陆瑶也称,网申时有企业会问“有无以下大厂实习经历”。

但大厂并不好进。章珊曾想回国实习三个月,面试了字节跳动,但遭拒绝。有过大厂实习经历的同事告诉她,被拒可能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实习时长——大厂更青睐实习6个月及以上的求职者。

不少留学生在国外的实习也受到时间限制。如新加坡规定全日制留学生法定打工时间一周不得超过16小时,相比国内应届生,很难实现“边上学,边实习”。

学业任务、毕业时间与国内校招季之间的“时差”,让不少留学生没有把握好招聘的关键节点。研究生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社会学专业的丁涵在去年10月完成毕业论文后才开始投递简历,因而错过了秋招旺季。

她告诉财新,尽管知道“金九银十”,但论文写作耗费大量精力,无心准备国内秋招。她反思说,自己缺乏清晰规划,加上没有“卷”过实习,不擅长应试,面试经常碰壁。

“应届毕业生身份”是国内求职的重要条件,若应届留学生未能及时找到工作,未来将面对更严重的内卷,“先就业再择业”成为主流选择。8月下旬,丁涵终于拿到了求职以来的第二个录用,并决定入职,“是市场营销的销售岗,大概知道工作内容,没有很喜欢,但是觉得现在很需要。(不然)如果到9月又要跟着下一届学生一起秋招。”

后疫情时代,叠加就业压力,海归求稳心态逐渐显露。根据智联招聘《2022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下称“智联2022海归就业报告”),2022年近四成(38.8%)留学生渴望进入国企;超七成(74.4%)留学生认为海归群体中存在“考公热”,超半数(51.9%)认为“考公热”近两年明显升温。

海外壁垒森严

据领英2022求职洞察报告,前五大中国留学生集聚地中,加拿大、美国、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有意愿在当地就业的人数占比最高,分别为54%、43%、37%。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各国本土青年求职不易,留学生在国外求职的胜算有限。

国际劳工组织1月16日发布《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3年趋势》(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Trends 2023),预测2023年全球就业预计仅增长1%,不到2022年水平的一半(2.3%)。根据报告,2022年全球劳动力市场前景显著恶化,全球青年失业率约为14%,这意味着有6900万年轻人正在寻找工作,但无法找到工作。

据各国官方信息,截至2023年4月,欧盟国家青年失业率为14.3%,英国为11.3%,美国和韩国均为6.5%,日本青年失业率维持在5%左右。

国际生求职难上加难。找到愿意提供工签担保的雇主是一大难题,这对非技术学科背景的国际生更是如此。“上网申请时,系统会问你需不需要提供工作签证(Skilled Worker Visa)帮助,如果填了需要,很多情况下企业就是秒拒。”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传播学2023年硕士毕业生杨寒告诉财新,对英国雇主来说,工签担保不仅要钱,还意味着繁琐的行政手续。

据官方要求,每申请1个名额,小公司担保费用约536英镑,中大型公司则需1476英镑。如果要雇佣的工作不在英国紧缺行业名单(shortage occupation list)上,雇主被要求完成劳工市场测试(在政府规定渠道发布28天的求职广告),以证明境内没有英国公民适合该工作。

“英国有大批本地人找不到工作,为什么需要你一个外国人?母语并非英语,还面临签证困难和文化差异。除非你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杨寒说。

今年英国内政部宣布提高技术工签的薪资门槛,从2.56万英镑提高到2.62万英镑,增幅2%,这更增加了国际生的求职难度。

作为无技术背景的留学生,杨寒想要获得工签格外不易。2021年恢复的毕业生签证(Graduate visa,原PSW签证)给予了她求职缓冲期,允许她学业结束后留英2年。被不确定感包围的杨寒毕业后决定先谋求一份工作。目前她已开启了在英国的第二份一年期的合约制工作(Fixed—term,固定期限的临时工)。

“听起来好像无缝衔接,但实际上过渡期非常难熬。不断投简历、面试、做题,但可能完全就是打水漂。”杨寒告诉财新,英国求职流程非常繁琐,除了简历,还要定制一页A4纸大小的Cover Letter(求职信),非常消耗精力,让她经常陷入焦虑状态。但她坦言,即使积攒了两年工作经验,也未必能拥有和雇主“谈判”工签支持的价码。

通货膨胀下高昂的生活成本也让杨寒倍感压力,“工作很难说是喜欢,就是为了生存。伦敦一年生活成本至少30万元,很难想象在这里没有工作怎么覆盖飙升的生活成本”。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硕士李旻得到了美国八大银行之一摩根大通集团(JP Morgan Chase)的工作机会,雇主愿意提供工签支持是因为她能胜任当地人无法胜任的工作——“需要我来写代码。本地人其实不愿意写代码。科技、金融公司写代码的很多是中国人和印度人。”

相比英国申请工签五年后就有机会获得永居身份,留学生留美程序更为繁琐,毕业后一般要经历几个阶段:持F-1学生签证(为留学签证,用于在美国政府认证的学校就读)申请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即专业实习,为F-1签证学生在美寻找专业相关职位合法工作的身份许可)并拿到工作许可证(EAD卡)后,才可以合法全职工作。通过申请H-1B工作签证或继续深造读书,最后才能争取获得永久居民身份(绿卡)的资格。

其中OPT是学生身份到工作身份的过渡阶段,国际生得以合法留美找工作、积累工作经验。通常OPT的时长为一年,STEM专业(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可在OPT第一年期满额外延长24个月。

成功留美需要运气加持。作为留学生们OPT期结束后合法留美工作甚至移民的重要途径,H-1B签证采取抽签而非择优签发,每年3月开启,有名额限制,“一签难求”。申请者是为获移民局批准的美国雇主从事各项专业性工作(包括律师、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电脑程序师等)的来美外籍人士。

“第一步是先找到愿意赞助你抽签的雇主,第二步才是抽签。”对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法学院J.D.(职业法律博士)三年级的赵雨来说,留美找工作相对不难。所读法学院以求职为导向,入学时就不断强调找工作的重要性,并事无巨细提供帮助,从前两年的就业率看,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到工作。她在毕业前也顺利找到了一家赞助她H-1B抽签的律所。

根据移民局规定,毕业前获得雇主工签支持的留学生可以提早参与抽签。赵雨告诉财新,明年3月就能进行第一次抽签,相比其他文科生要多一次抽签机会,但依然面临低中签率的焦虑。“H-1B签证就像大抽奖池,不论国籍、收入背景,都会一起抽签。能否留下来,更多取决于运气。”

美国移民局官方最新发布的2024财年H-1B抽签结果显示,今年共有758994份H-1B有效注册,两轮抽签下来总抽取18.84万人,整体中签率从14.2%提升至24.8%,但仍不足四分之一。李旻观察到,尽管官方说法是机会均等,但有少数公司为同一申请人提交多个抽签名额,人为提高他们抽中的机会。

除了签证难题,国际生身份也会限制求职岗位。李旻告诉财新,今年求职投行时,花旗银行(CitiBank)明确表示不招聘国际生,只招美国公民和持有绿卡者。

财新此前报道,2022年上半年以来,硅谷的科技公司陆续进入“招聘冻结模式”,“裁员潮”席卷美国科技、金融行业。2023年,硅谷“寒潮”仍在持续。不少留学生求职时直观感受到招聘需求整体紧缩。

硕士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小苒在求职中发现,今年很多大型公司如Meta(前Facebook)、Google没有对外招聘或很少招聘应届生,岗位更多向有工作经验者开放。据她了解,还有不少公司毁约或推迟入职时间,导致部分留学生无法在失业期(规定OPT生效后累计无工作的状态不能超过90天,否则将被强制要求离境,这90天被称失业期)结束前入职,“比如亚马逊将一些应届生的入职日期推迟将近半年,部分使用OPT工作的留学生很难撑到新入职时间。而且对最终能否入职都抱有不确定态度”。

从电子工程专业(Electronics Engineering)转码(学计算机)的小苒告诉财新,今年找工作的情况影响到了下一届学生的专业选择,“很明显不转码做EE(电子工程)的声音变大了,因为EE相对更好找工作,想要直接回国的人也变多了。”海投1000多份简历的她,最终在美国的一家独角兽公司找到了一份全职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工作。

留学生们在海外求职选择上亦偏向稳妥。对李旻而言,求职投行不仅是兴趣规划所在,更是对市场预估后做出的稳妥选择,“金融有买方和卖方。投行作为卖方,虽然工资没有买方高,但相对稳定、裁员也少”。

2023年8月,美国失业率飙升0.3个百分点,达到3.8%,创去年2月以来新高,失业人数增加51.4万人,达到640万人。根据美国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安德普翰(ADP)报告,美国2023年第一季度平均月招聘人数为17.5万,与去年同期月招聘39.7万人相比大幅减少,缩招的行业主要是科技、金融、咨询等。

在此形势下,也有不少留学生放弃海外求职,将目光转回国内。硕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运筹学相关专业的杨思思,本想利用三年OPT机会留美工作,但投递700多份简历,仅拿到了3次面试机会,“且面试都是一轮游”。据她回忆,去年11月,美国科技、金融公司开始大规模裁员和冻结招聘,“经济形势不太好,很多原本提供H-1B签证帮助的都不提供了”。

一边是迟迟得不到工签帮助,一边是国内求职对应届生身份的“限制”,今年4月,杨思思选择回国,并顺利拿到深圳一家初创科技公司的工作机会。

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让新加坡国立大学量化金融专业2024年硕士毕业生王晨决定在国内、国外同步找工作。经历国内内卷求职的她表示,国外求职环境也不理想,国际生面临身份签证压力。

去年学校一年一度最大规模的求职招聘会上,宣讲的公司几乎没有很知名的企业,“甚至有Lalamove(货拉拉)来招司机,机场来招地勤”。

据财新了解,新加坡2023年提升了EP工签(Employment Pass,人力部设给外国专业人员的最高级别工作准证)的申请门槛,引入了计分政策。自2023年9月1日起,新的EP申请人除了需要满足最低5000新币(金融行业5500新币)的月薪标准,还需要通过“互补专才评估框架”(简称COMPASS)的考核。主要对申请人薪资、学历、公司雇员的国籍多样性和公司本地雇员比例等进行评估,只有综合评分达到40分,才算通过。其中在薪资标准上,申请者相比本地同龄同行的固定月薪,高于90%以上为优秀(20分);位于65%—90%为及格(10分);低于65%为不合格(0分)。

王晨告诉财新,普通留学生很难达到EP申请的薪资要求,更倾向申请S Pass特别准证(SP,人力部设给外国中级技术水准雇员提供的工作准证),但是面临企业配额难题。根据规定,服务业公司里的SP人数不能超过总员工的10%,行业如建筑业、制造业则规定不能超过15%。

此前新加坡政府2023年宣布,要在金融、信息通信技术等领域,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王晨观察到,为了保证当地就业率,公司实际更倾向招聘本地人和永久居民,而且根据SP规定,雇佣外劳需要保证雇佣一定数目的全职本地人,“现在服务业公司招1个外国人需要招10个本地人”。

大体上虽然各国家和地区都在加紧吸引人才,但主要瞄准高技术、高学历人才,门槛较高。

例如,美国签发H-1B签证给从事各项专业性工作的外籍人士,主要是解决美国公司急需但在其国内又招不到的人才。其规定申请者从事的必须是被美国法律认可的“特殊专业性工作”,包括电脑程序师、工程师、律师、会计师、建筑师、管理顾问、财务分析师、市场调查分析师、教师、教授等。

近年劳动力短缺的德国,在2023年6月通过新的《技术移民法》,旨在让来自国外的技术人才更容易留在德国工作。其计划引进一个积分系统,综合考虑语言技能、专业经验、年龄等因素,并放宽具体要求,为具备良好潜力(即积分达到6分)但尚未获得德国工作录用的外国人提供“机会卡”(Chancen-Karte),使其获得在德居留许可,用来找工作。

香港特区政府2022年底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计划”),旨在吸引全球范围的高端人才,如果申请前一年的年薪高于250万港元(约合230万元人民币),或在全球百强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均可申请此类签证来香港工作或生活,无需预先找到工作。

不过,融入当地环境门槛很高,这也限制着留学生们国外求职的脚步。新东方2023留学白皮书指出,文化差异、语言能力及社交问题成为困扰留学生的三大主要问题。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全球高等教育及职业技能高级副总裁Rohit Sharma表示,短期内国际生求职受经济形势、签证、文化等各种因素影响,但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压力下,发达国家需要补充年轻劳动力,因而对国际人才的需求会趋向增长,不少公司也乐于引入多元文化;他建议,国际学生在求职时要对自身优势有清晰的认知和展示:“你为什么是不可替代的?作为国际员工你能带来什么?”

重估优势和劣势

随着留学普及和回国求职人数增加,近年国内关于“海归优势不显”“海归贬值”“水硕”的声音越来越多。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到2021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在800万左右,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数量在550万左右。留学人员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所高校。

智联2022海归就业报告显示,回国求职应届留学生以英国占比最高(41.4%),其次是澳大利亚(20.3%)和美国(9%)。另外,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留学生回国求职增长明显。

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毕业季,中国留学生学成毕业。新东方2023留学白皮书指出,文化差异、语言能力及社交问题成为困扰留学生的三大主要问题。留学学历光环正在褪去。“别说(留学学历)加分,现在觉得这个滤镜不是‘负’的就已经很不错了。”负责广告公司“出海”业务的章珊表示,一些企业的海外市场业务可能青睐有过本地生活经历的留学生,但整体求职环境中留学生并无明显优势。

猎聘2023留学就业报告指出,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疫情影响,海外留学人才的实际平均年薪不断缩水,从2020年的26.82万元降到2023年上半年的20.45万元。应届留学生期待平均年薪也出现小幅下降,从去年同期的17.4万元,微降至17.22万元。

“公司对国内和海外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一家日用消费品外企HR(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孙晨(化名)告诉财新,公司收到的海外留学生简历数量不断增长,但相应国内应届生的简历也在增多。国内高校对语言教育更加重视,国内外毕业生英文沟通差距已经很小。他所在企业并无优先招聘留学生的岗位,招聘过程中更注重潜力、特质及技能的匹配,而不是学历背景。

国内企业对海归人才偏好在减弱。智联2021海归就业报告显示,近些年国内企业愿意提供海归优先的职位数持续减少,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同比减少25.4%、23.5%、0.4%。分企业类型来看,2021年,往年容纳留学生就业占比超过一半的民营企业提供的海归优先职位数同比减少2.3%,股份制企业、国企提供的海归优先职位数同比减少8.7%和3.6%。

不少留学生发现,国内雇主更看重求职者在行业有无长期积淀,能否直接上岗。领英2022求职洞察报告指出,若毕业即回国,对于看重实习经验的岗位和雇主,留学生与国内院校应届毕业生相比,起点差距也在缩小。

某世界500强家电类外企HR也表示,对于刚毕业的学生,她更关注其在校内外的实习经历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能否踏实做事。她评价说,过往招聘的海外留学生视野开阔、跨文化交流能力很强,但也不乏部分眼高手低者。

部分用人单位对国外本科学历的认可度并不高。北京一家初创公司HR说,其实公司不太倾向招聘留学生,尤其学校排名不靠前的本科留学生,会认为他们是因为考不上国内好大学才出国留学;对硕士学历相对偏见少一点,会结合其本科学历背景综合考虑。前述初创公司HR曾就职的国内某互联网中型企业一部门明确表示不要留学生,“不好管、不内卷、想法太多,包括创业、GAP(间隔)经历都不喜欢。”

随着留学生生源增多,用人单位招聘门槛“水涨船高”。新东方2023留学白皮书显示,招聘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以上阶段。其中,51%的用人单位要求留学生学历为硕士甚至博士。

曾先后担任两家500强上市公司HR的刘琴琴告诉财新,国内民企、上市公司一般更青睐招聘学历为国内本科、海外硕士的留学生,认为他们既熟悉本土文化,又有国外留学背景,比较容易融入团队。外企虽然一般不要求国内求学经历,但偏向招聘学校排名比较靠前的留学生。

财新采访发现,职业规划清晰且对口经验丰富、所学专业竞争力强等,成为海归重要的求职优势。

拥有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本科学位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学位的程然,在留学前就明确想去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大二暑假进入伦敦安永(Ernst & Young,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实习。英本英硕的金融学历背景和相关实习经历,让她跳过了常规求职环节,直接参加经理面试和合伙人面试,并顺利入职安永。

5月底从顶尖翻译院校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院(Middlebur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Monterey)毕业的张浩然,甚至只投了一份简历就结束了求职期。经历五轮面试后,成功入职字节跳动商业化部门,负责翻译工作。本硕期间翻译过不少文学和学术著作的他告诉财新,所在岗位开放招聘很长时间,自己是惟一通过第二轮面试的应聘者。

求职冷热不均,背后是人才供需错配。不少受访留学生反映,身边一些专攻技术领域的理工科留学生回国求职相对顺利。尽管近些年海归优先岗位整体减少,但部分岗位仍优待海归人才,一些城市也在加紧吸引海归。

南京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硕士就读于南洋理工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李浩,投递70多份简历,大半都给了回复,并拿到了10余家企业录用,最终入职上海小米做数字IC(集成电路)设计,薪资和岗位符合预期。

国内某普通一本大学毕业、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可持续能源硕士徐岩的求职也很顺利。他去年12月拿到毕业证后,正式着手找工作,前后投递了30多份简历,拿到10家企业录用,2月正式入职北京一家私企,负责碳中和相关工作,自述“回国求职环境也超出预期”。

徐岩告诉财新,求职时竞争者或是美本英硕,或是国内985高校硕士,自己并无学历优势。“但相比金融行业,(能源行业)没那么看重学历,主要看专业匹配度。身边同专业的同学求职都挺顺利的。”他说,在软件技能方面,理科生通常具备一定优势,除了一般办公软件,还掌握CAD(交互式绘图系统)、Python(编程语言)、MATLAB(商业数学软件)等。

今年2月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硕士生余波也拿到了满意的录用,入职广州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他的求职期从去年5月持续到12月,投递了20家公司,最终获得10家录用。本科毕业于苏州大学的他认为,留学学历对求职帮助很大,“若单看国内本科学历,其实不大够(有竞争力)”。他分析,留学后他的学历占中上水平,另外项目和实习经历比较多,对一些知识的了解比较深,所以求职相对有优势。

他还提到,理科生求职范围相对较广,既可投递技术岗,也可投递非技术岗;自己作为留学生不会受到三方就业协议的约束(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签订的协议),所以求职战线相对长些,能有余地选择更满意的就业机会。

刘琴琴也称,学科背景是留学生求职的一大挑战,其中理工科背景相对更好找工作,“科技创新需要这些后备力量”。徐岩还提到,很多理科生毕业后会选择去生产一线工作,很多一线行业(如车间、工地)都存在很大的人才需求。

新东方前途出国总裁孙涛在新东方2023留学白皮书指出,部分留学生回国求职受挫,不能代表整个海归群体求职的真实情况。无论是在热门的互联网企业,还是高校、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上大多都对海归人才虚位以待,全国各地也争相出台政策福利,吸引国际化人才落户发展。例如,2022年上海出台留学生新政策,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院校的留学生全职在上海工作后可直接落户,排名51—100的留学生全职在上海工作并缴纳社保满6个月可申办落户。

据猎聘2023留学就业报告,今年上半年疫情放开后,企业纷纷“出海”,海外留学人才招聘显现回暖迹象。一线城市、重点新一线城市及热点二线城市发展势头迅猛,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对于发展涉外业务、吸纳海外优秀人才有着较为紧迫的需求。

具体而言,2023年上半年海外人才优先职位比去年同期增长12.37%。其中,IT/互联网/游戏海外优先职位占比最多(25.87%),能源/化工则同比实现近1倍的增长,增长率92.92%,机械/制造增长近四成。

猎聘2023留学就业报告显示,目前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呈现年轻化、高学历、集中于上北深广发展的特点。2023年上半年,海归年龄集中在26—30岁(47.30%),大多数为硕士(73.19%),其次为本科学历(21.57%)。大多在IT/互联网/游戏(18.10%)、金融(17.76%)、科研技术/商务服务(13.71%)三大行业工作。

在猎聘平台,金融学、工商管理和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企业主动沟通最多。智联2022海归就业报告显示,从占比增幅来看,在专业化优势带动下留学辅导、翻译等留学类、语言类海归优先岗位均有较大增长。

国内曾长期用“水硕”调侃海外一年制硕士,意指含金量不高。许鑫不赞同这种靠时间和录取难度评价学历含金量的做法。他解释,国外的一年制硕士类似一年制就业职业培训,在大学接触了很多就业培训课程、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培养了跨文化交流、抗压能力,都成为留学生的优势,“所有的书都不白读,留学也绝不白留。水不水,跟面试官唠一唠就露馅了”。

许鑫并不后悔留学。他告诉财新,相比在国内本科大学,他在英国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也得到了很好的就业辅导帮助,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他的最大优势。

毕业后回国求职,他发现国内外“卷”的方式差异明显。相比国内,国外更多是精英层“卷”,“在国外,普通人即使没上过学,也能找到一份时薪100元以上的工作,就没有必要去‘卷’;国内上个大专,毕业后却可能活不下去”。在英国企业实习时,雇主还明确告诉他不要提前完成任务,会给别人带来压力。回国后,许鑫有点不习惯:“感觉是被很多人赶着走。”

晚上8点,刚结束一天工作的陆瑶说:“求职过程中其实想过很多次,留学花钱,又错失很多实习机会,找工作也不顺利,就会怀疑自己当初是不是选择错了。但后面跳脱出来就觉得这件事还是值得的。它比较像我一个精神上的避风港。当遇挫或伤心气愤时,回想起国外经历,能从现实中稍微抽离出来。”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傅饶(特约),许童言、林珂莹(实习)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刊发于《财新周刊》2023年第37期,原题为:财新周刊|留学生求职迷途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