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捐计划|月捐人故事|48.3%未被看见的

发布日期: 2022-05-29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
内容类型:
关键词:流动女工, 打工女性, 女性, 母亲, 姐妹, 印象, 妈妈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地点: 上海市

相关议题:(协助工人的)志愿组织或非政府组织

  • 木兰社区活动中心是一个以关注和服务来京务工的打工女性为宗旨的非盈利社会服务公益机构。
  • 木兰社区活动中心在打工者聚居的社区建立活动中心,为打工女性及其子女提供文化教育和精神方面的服务。
  • 木兰鼓励每个女性自我表达,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女性都能发声。
  • 木兰姐妹敢闯敢拼的勇气和集体丰富的社区活动,给人们带来启发和帮助。
  • 木兰社区活动中心通过扩大打工女性的社会交往面,增加彼此的联系和互动,从而拓展打工女性的视野。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自木兰月捐计划启动以来,接收到了来自各界朋友们的支持。为表达感谢,我们将持续推送木兰月捐人与木兰的故事。感谢您对木兰的关注!

“48.3%”是木兰告诉我的第一个数字。2016年的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47亿的流动人口中,女性占比48.3%。我平时见惯了新闻媒体习惯性宣传的男外卖员、男快递员,总觉得流动女性的数量比这少很多。

这个数字是第一次与木兰相识时得知的。去年4月,木兰在上海的“闲下来合作社”办过一场流动女工摄影展。某天下午我在展厅看见“流动女工”这个主题的活动预告时,下意识联想到了疫情期间各地奔忙的女性防疫人员(后来想想,这也源于往期电视或社交媒体的片面宣传)。

“好正能量啊”,那时的我只会这么想。心怀这个印象,我很自然“因事”错过了展览现场,直到后来认真阅读活动详情,才后悔地去向主办方求活动回放的录像。

去年7月,我进入一家社会创新组织的内容部门工作。有次在讨论流动务工人员时,一位同事提到了《生育纪事》这部“全体演员都是流动女工的话剧”。讨论结束,好奇的我疯狂补了一下午的课。在观看各种采访稿件和视频的过程中,我被这部话剧选题的前卫、表演的感染力与演员们在台前幕后展现的生命力深深吸引。

我开始在闲暇时阅读木兰公众号的往期文章。虽然那段时间错过了与丽霞姐的采访,但在一期聚焦流动儿童的推文里,我也将木兰平日的亲子教育活动写进了案例。“除了客观务工条件会造成父母的教育缺位,周围环境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引导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木兰会鼓励流动家庭中的父亲参加活动,减少母亲们的负担,作为一个从小跟父亲“不熟”的孩子,我一看到这个举措就深以为然。

后来想想,我对“流动女工”这个群体的认知好像全部来源于木兰。尽管前两周接受丽霞姐的月捐访谈时,我发现自己对她们的印象依旧模糊——当时我只会带着疑问语气,支支吾吾回答出一些有点刻板的印象——平均文化水平比较低、生活比较困难、要承担照顾家务和小孩的更多职责、日常工作维权也不容易......吧?

流动女工大都从事什么工作?此前的我可能只会回答“主妇”、“家政工”,读了木兰的文章后,我才知道她们外卖员、超市导购、工厂工人等等多样的职业身份。

第一次浏览木兰花开的公众号时,我会惊讶于其内容的丰富与细致。相比“群体性的问题”,我最先在这里看到了一个个具体的“人”。木兰鼓励每个女性自我表达,我能在写作营中读到姐妹们质朴、温暖又有力量的文字,也能从不同的摄影作品看到她们真实生活的影子。

去年年底,我在上海第一次参加了制作zine的活动,觉得这个玩法十分新颖。而在翻看木兰的公众号时,我发现她们早早玩过了——木兰姐妹真时髦呀!

像上一位月捐人说的,关注木兰久了,我经常会在看木兰故事时想起母亲。相比于木兰姐妹的“流动”生活,我母亲的一生是很“固定”的一生。她初中辍学进了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家附近的印染工厂,24岁经人介绍认识我父亲,一年后就生下了我。过了几年工厂倒闭,她又跟老同事去了另一家工厂,做着跟从前一模一样的活儿,直到现在。

母亲的一生被限制在家乡小城里,在我印象中,她只短暂出过家乡三四次。母亲的工厂全年无休,晚饭后听歌散步、刷刷短视频成了她工作之余的唯一消遣。中学时我曾经问过母亲:“妈妈要不要找点副业(我将“兴趣爱好”误称为“副业”)”,她以为我在嫌她挣钱少,脸色一变,问我:“你怎么变得这么虚荣?”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俩都再没谈过这个话题。早先我很羡慕木兰姐妹敢闯敢拼的勇气,也会羡慕这个集体丰富的社区活动。为什么我妈妈没有这样的胆识,或者身边圈子里没有这样的组织呢?

我很快告诫自己不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作为一个女儿,我做得不如木兰。木兰给我很多关怀母亲行动上的启发,看到木兰姐妹喜欢尝试的新鲜事物,我计划在今后带妈妈多体验一些。

参加月捐、接受丽霞姐访谈后的一周内,我迎来了23岁生日。生日那天,我许下了平生第一个与自己没太大关系的愿望:“能多为女性做点实事”。

有次跟一个同事聊起女性赋能行动,这个有些困惑的男生说:“我身边的年轻女孩都更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事儿,但我妈妈好像才是离我最近的人。”

我自己一直很注重女性价值,性别平等议题,这几年我在互联网上关注过容貌焦虑、穿衣自由、性少数、职场性骚扰……盘点下来,大都是围绕“我这个人”的议题。时间一长,我会感觉自己与朋友们被困在于一个小小的同温层里,视野难以突破,腿脚难以伸展。

同事的这句话给了我许多启发。我不由联想到,相比于我能在网络空间交流得热火朝天,母亲在互联网的身份更像是一个游客、一个“隐形人”。她刷抖音总是浅浅滑过,不会留下任何点赞、评论的痕迹。印象中,母亲也常说自己“不太会说话”,以至于她此前节庆祝福的短信都由我代发。

近几年,我总感觉当下网络环境中,年轻人的声音相对已足够响亮了。接下来我想帮助不同的声音“自由绽放”,让这些声音组成一场大合唱:清脆、浑厚、婉转、沙哑的声音交叠,各种声音都在真诚表达。那该多么美妙啊。

因此我很喜欢“我要大声歌唱”这个项目的名字。木兰一直在帮助女性发现自我、表达自我,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女性都能发声。“歌唱”是浪漫化的发声意象,我们需要发声,那不如就歌唱。

半月前我在朋友圈看到木兰的月捐项目,没想太多就报了名。虽然只是选择了30元的月捐额,木兰依旧很重视我的反馈。访谈中,丽霞姐问我:成为月捐人的时候有什么犹豫吗?我说没有,就是很信任木兰。丽霞姐又问:你希望我们每月提供什么呢?我说,其实我也不想看什么专业报告,木兰姐妹随时在群里分享点动态,开开心心就行了。我认为月捐人不是你们的重点服务对象,你们做好你们自己,服务好更多的木兰姐妹就很好了。

北京木兰社区活动中心成立于2010年1月15日,是一个以关注和服务来京务工的打工女性为宗旨的非盈利社会服务公益机构。

木兰社区活动中心在打工者聚居的社区建立活动中心,以活动中心为平台,引进外部社会资源,为打工女性及其子女提供文化教育和精神方面的服务,通过扩大打工女性的社会交往面,增加彼此的联系和互动,从而拓展打工女性的文化生活空间,提高其独立自主和性别平等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