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外来人口,关系城市的未来-经济观察网

发布日期: 2022-04-29
来源网站:eeo.com.cn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分析或评论
关键词:外来劳动力, 复工复产, 生活服务业, 城市, 外来人口, 流动人口, 疫情, 生活
涉及行业:制造业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地点:

相关议题:人口移动/流动, 新冠肺炎

  • 疫情期间大量外来人口无法工作,出现居住困难,导致生活窘迫,需要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生活保障和人文关怀,加快推进复工复产。
  • 加强对于生活困难的外来流动人口的物资保障,对居无定所的流动人口群体发放物资保障,并发送慰问信件。
  • 辟出专门的空间为出现居住困难的流动人口提供暂居住空间,释放社会福利机构的空闲场所以解决无家可归人群的住宿问题。
  • 对于在疫情期间受冲击特别大的低收入者,特别是其中从事生活服务业的外来劳动力,发放特别补助,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
  • 加快长期稳定就业居住的外来劳动力的落户进程,降低外来劳动力落户的门槛,创造他们定居城市、融入城市、共享发展成果的条件,特别是要改善外来人口在公租房、廉租房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待遇。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在一些大城市,有大量非本地户籍人口,其中,劳动力人口中外来人口占比甚至超过50%。在年龄结构上,外来劳动力年龄更轻。在产业结构上,外来劳动力大量从事为城市功能运转提供保障的制造业和生活服务业。

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及相关的管控措施突然造成了大量外来劳动力无法工作,其中,又有大量外来劳动力居无定所,哪怕只是平时栖身的仓库、沿街店铺等地也被关闭,结果导致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外来劳动力出现居住困难。其直接结果是造成这部分收入低且缺乏储蓄的群众生活窘迫,同时,由于居无定所,又往往不在既有的物资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之内。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人员的流动将逐步恢复正常。在前一段时期已经采取的举措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生活保障和人文关怀,加快推进复工复产。要关注可能面临缺工的行业和企业,特别是保障城市运转的行业、对其他城市的产业链影响较大的行业和受疫情冲击较大的生活服务业,尽量避免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产生长尾效应。

第一,加强对于生活困难的外来流动人口的物资保障。进一步进行摸排,对居无定所的流动人口,或居住在工棚、农业大棚的流动人口群体发放物资保障,并发送慰问信件。由于当前行政资源紧张,相关扶助措施或可通过外来劳动者集中的企业协助执行。

第二,对于一些仍然有可能发挥居住功能的公共空间,如体育馆、未恢复上学的学校、大型商场的停车库等,辟出专门的空间为出现居住困难的流动人口提供暂居住空间。摸排尚未充分利用的民政场所,释放社会福利机构的空闲场所以解决无家可归人群的住宿问题。充分利用社区邻里中心等社区资源,为无家可归人群提供救助。对于不愿意去这些公共空间暂时居住的外来人口,应发放帐篷、被褥等必要生活物资。

第三,对于在疫情期间受冲击特别大的低收入者,特别是其中从事生活服务业的外来劳动力,发放特别补助,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发挥行业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公益力量进行专项救助。同时,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号召全社会共同关爱和扶助身边的流动人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弱势群体(特别是外来人口)的“正能量”。

第四,及时发布有关复工复产进程的信息,以及对未来复工复产进度的安排。对于企业加大扶持,降低复工复产的门槛,加强复工复产的引导,并及时通过企业向停产期间的员工发布信息,增强劳动力对于复工复产的信心。对于提供保障功能的行业的相关从业者(包括外来劳动力),由财政出资与企业合作,强化应对重大公共危机能力的培训,形成一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常备队伍。

第五,也是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在疫情冲击之后加快长期稳定就业居住的外来劳动力的落户进程,降低外来劳动力落户的门槛。对于长期稳定就业居住,但教育水平不高的劳动力,要创造他们定居城市、融入城市、共享发展成果的条件,特别是要改善外来人口在公租房、廉租房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待遇。尤其在改善城市群租问题的同时,要为外来劳动力提供新的、符合规定的、在他们可接受范围之内的替代性租房。

疫情折射出人间百态。城市按下暂停键时的各种生活不便,恰恰反映出常态下保障城市运转的人们的巨大贡献。疫情期间,大量外来人口在保供、消杀、方舱建设等关键环节中发挥了巨大支撑作用。但愿此时人们能够更加明白,如何对待外来人口,关系城市的未来。借此复工复产的契机,城市应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关爱与扶助,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包容性,尽快迎来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复苏。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