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图片故事:春运四十年——旅途上的16个关键词

发布日期: 2021-02-26
来源网站:www.wainao.me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春运, 泡面, 火车, 车票, 火车票
涉及行业:制造业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地点:

相关议题:

  • 春运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相对自由出行的标志,每年春节前后都发生着,持续了40年。
  • 泡面成为春运的代表美食,填饱肚子的同时喝上一口热汤,受到旅客追捧。
  • 黄牛兜售车票的现象在春运期间更加严重,许多旅客不得不花高价购买车票。
  • 劳工权益在春运中备受关注,许多农民工为了返乡过年背着塑料桶赶火车。
  • 实行火车票实名制后,排队购票的人群更加拥挤,劳工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图片故事:春运四十年——旅途上的16个关键词

图片故事

02/07/2024

中国人自由流动的历史并不长,真正实现相对自由地出行,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而这种“相对自由”的标志,则是春运。众多媒体都将春运形容为“地球上最大的人类集体迁徙活动”。

“春运”一词在1980年中国正式恢复春节休假制度时,被《人民日报》提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需要“介绍信”才能踏上旅途,“流动人口”被官方称作“盲流(盲目流动人口)”,遭到驱赶甚至遣送,随后是1984年的“严打”运动,而这是另一个故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珠三角为先锋的一些沿海地区开始了“全民经商”大潮,这也带来了“全民打工”大潮。80年代的前几年中,巨量的农村青年涌入这些沿海地区的工厂和作坊。“打工仔”的数量在这几年中迅速增加,而他们春节回家过年的需求正是促成了“春运”。在1987年,第一个春运潮在广州火车站出现,1988年则席卷了全国。自此,这一持续了40年的壮观景象,每年春节前后都持续发生着,直到今天。

可以说,春运的历史即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2003年1月16日,广州火车站外排队等候的乘客,他们中大多数为返乡过春季的农民工。(AFP/ Peter PARKS)

2006年1月20日,北京,大量务工人员在北京西站赶火车,春运期间一些火车站会为务工人员开通优先购票窗口。(AFP)

2008年1月31日,湖北省武汉市,乘客从车厢窗口进入火车。 (AFP)

2012年1月8日,北京火车站一趟硬座列车上,一名中国妇女正在与孩子分享桶装方便面。(AFP)

3 泡面

说起春运的味道,许多中国人脑中的第一个选项就是“泡面”。

泡面这种食品才真正走上了中国人的餐桌。1986年,北京昌平长城食品厂引进日本富士公司的碗装方便面生产线。随着台资进入中国,“康师傅”“统一”等品牌迅速占据了中国方面面市场的主要份额,而“桶装泡面”正式成为“坐火车标配”,则要追溯到90年代后期。由于其携带方面,味道浓郁,能让旅客在填饱肚子的同时喝上一口热汤,迅速受到追捧。媒体曾评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来引进的方便面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记忆,更伴随了每年春运大潮中几亿人的漫漫归途。”

媒体形容,泡面如今依旧是“火车第一美食”。不过,随着高铁等密封式,环境更好的列车的普及,是否应该在火车上吃泡面也成为一个议题。据报道,高铁上就曾经发生因乘客食用味道大的泡面遭其他乘客“怒怼”的事件。

2001年1月16日,一名大学生在北京火车站前查看全国火车时刻表,准备回乡探亲。(AFP / STEPHEN SHAVER)

2008年1月31日,广州火车站站前广场上,警察将一名晕厥的乘客从密集的人潮中拖出。 (AP / Vincent Yu)

2002年1月25日,广州火车站,一名中国便衣警察(右一)拘留了一名涉嫌倒票的妇女。(REUTERS)

6 黄牛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新兴职业“票贩子”开始出现在各大车站,用比原价更高的价格向旅客兜售车票。2004年,媒体曾做过一份社会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托关系购买火车票的占22%,从票贩子手中购票的占11.1%。

春运期间旅客人数众多,许多旅客即使早早排队也未必能买到出行的车票,不得不转向“黄牛”加价购买火车票;另一方面,黄牛的泛滥也更加剧了购买火车票的难度。即便如此,花高价能买到车票已经算是幸运。据报道,有不少“黄牛”声称自己可以拿到“内部车票”,而收到钱后就逃之夭夭。即便到了如今的网络时代,“黄牛”们依然与时俱进:有部分人通过“技术手段”在线上平台囤积车票用来贩售。

也许,只要运力还不能跟上出行需求,”黄牛“就不会消失。

2010年2月6日,北京火车站,背着塑料桶赶火车的农民工。(AFP)

2011年12月28日,湖南省长沙市火车站排队购买火车票的拥挤人群,这是实行火车票实名制后的第一次春运。(AP)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