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买团”困扰行业,政协委员建议允许导游自由执业
来源网站:www.163.com
作者:界面新闻/界面文化
主题分类:劳动政策与管制
内容类型:普通新闻报道
关键词:导游, 执业, 旅行社, 买团, 游客
涉及行业:服务业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地点: 无
相关议题:
作为连接游客和旅行社的纽带,导游的表现直接影响着游客的体验感。在“导游买团”的行业潜规则下,“黑导游”“强制购物”等旅游问题频频冲上热搜。即便在相关部门严查的情况下,上述情况依旧难以化解,引发旅行社甚至整个跟团游市场的信任危机,导游执业环境不够完善也是其背后根源。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提交了《关于优化导游执业环境提升导游形象的提案》,提出允许导游自由执业、兼业,允许导游接受客人自愿给付的小费。
“买团”行为困扰行业
据旅业网报道,戴斌在《关于优化导游执业环境提升导游形象的提案》中提到,对北京、云南、贵州、山西等地导游协会和凯撒、春秋、广之旅等旅行社的调研发现,导游人员普遍存在社会声誉低、执业条件保障不足、维权渠道不畅、职业成长空间有限等问题。
比如当下困扰旅游市场的“买团”行为,便与导游的执业环境相关。戴斌提到,挂靠旅行社的导游,很难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和职业保障,不少导游为了生计而不得向旅行社“买团”。
“买团”即导游根据所带团队的游客人数向旅行社缴费用。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导游买团”一直都是行业的潜规则。更有甚者,在聘用临时导游提供团队服务时,有不少旅行社要求导游“买团”的同时,还垫付全程的接待费用。
导游需要通过后续行程中的购物提成、景区门票提成等获得收入。游客买得多,导游获得的提成才会多。这正是国内跟团游市场常常出现强制购物的原因所在。
一位从业者匿名向界面新闻透露,去年旅游市场迅速升温,五一期间国内跟团游生意火爆,但投诉也十分多。他一位熟识导游五一假期收了一个600人的大团,行程结束后一个月都在处理投诉问题。
“国内的导游大部分都是买团,旅游费用价格不高,肯定投诉多。”上述从业者告诉界面新闻。而另外少部分与旅行社签署劳动合同的导游,主要靠工资和提成,这种情况下工资比较低。
在这样的业务模式下,“强制购物”成为跟团游投诉的重灾区,游客逐渐对导游形成偏见,“黑导游”的说法广为流传。
不仅游客无法忍受,一些导游也认为这样的行业环境难以为继。上述从业者告诉界面新闻,自己带团从不强制游客购物,只要到时间就会带游客离开购物场所,但这样很难拿到提成。无奈之下干脆放弃导游职业,转而做起了签证业务。
自由执业能否解决行业痼疾?
对于导游执业问题,《旅游法》第38条已经明确提出,旅行社应当与其聘用的导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另外,旅行社临时聘用导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应当全额向导游支付相关导游服务费用。旅行社安排导游为团队旅游提供服务的,不得要求导游垫付或者向导游收取任何费用。
面对当下市场仍存在的导游就业和收益等问题,戴斌建议修订《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对导游人员与旅行社的劳动合同、带团的劳务合同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允许导游自由执业、兼业,允许导游接受客人自愿给付的小费。
事实上,早在前几年,“导游自由执业”便成为行业内外热议的话题,业内也形成了不同的声音。有导游认为自由执业下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更大的发挥舞台,但是,这也意味着导游要独自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
由于疫情,上述话题被搁置。但界面新闻注意到,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衍变,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成为导游获客的新渠道,导游不再单纯依靠旅行社拿业务。在跟团游市场尚未充分恢复之际,这种方式可以弥补导游无团可带的问题。
但是,没有旅行社的背书,导游、领队的资质难以确认,游客遇到问题很难申诉,因此也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对这些导游的从业资质进行规范、约束以及监管,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
导游执业范围也常受到限制。戴斌在《关于优化导游执业环境提升导游形象的提案》提到,一些热门文博场馆以“避免社会讲解参差不齐和给馆内秩序带来的混乱”为名,规定“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单位,须提前5天提出申请,报备讲解内容、讲解人员、活动流程、安全责任等材料”,限制了国家认证的导游执业范围。
对此,戴斌建议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民政部在地方导游协会的基础上,指导创建国家级导游协会或者导游协会联合会,帮助导游反馈其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针对执业范围,戴斌建议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以行政法规和行政执法保障导游执业,对于执有合规导游证书且带团执业的导游,允许其进入文博场馆并向所带团队的游客做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