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外来务工女性在城市的十二年:困境、发声与互助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打工姐妹, 打工女性, 生活, 姐妹, 女性, 社区, 故事
涉及行业:服务业, 制造业, 住宿/餐饮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地点: 河南省
相关议题:(协助工人的)志愿组织或非政府组织, 人口移动/流动
- 中国流动打工女性总人数已经超过了1亿,她们面临的困难更多也更复杂,工资待遇和工作福利相对较差,工作选择上受到较大限制。
- 基层流动女性处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边缘,她们的身影、声音和故事几乎总是被排除在大众叙事之外,偶有出现,往往也是以一个悲惨的、需要同情和救助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
- 木兰花开社区是一个专注于基层打工姐妹赋能和发声的女性公益机构,为在京的基层流动女性和她们的子女家人,提供社区服务和互助平台。
- 木兰花开希望通过扩大打工女性的社会交往面,增加彼此的联系和互动,从而拓展打工女性的文化生活空间,让她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 木兰花开社区让基层打工姐妹有了一个被看见、被接纳、拓宽自己生活的宝贵机会,让她们更好地发掘自己的天赋与潜能,拥有发展与表达的机会。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我要大声唱歌 音频: 进度条 00:00 03:54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今天想带大家重新认识一个我们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群体——城市务工女性。
她们或许是保洁阿姨,或许是街边小吃的摊主,又或许是三班倒的工厂流水线工人。
她们被打上了同样的标签——吃苦耐劳、能干质朴等等。
在相似的形容词下,她们真实的性格却从来无人知晓。
她们是否有喜欢的歌手?是否有想念的人?喜欢辣椒还是嗜甜?
即使是在女性思潮觉醒的当代,她们仍然是最不易被看见的那一群人。
在当下中国,流动打工女性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了 1 亿。她们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是从农村来到大城市谋生,做着简单辛苦又收入有限的工作,同时还要照顾家庭子女。
流动女性在工作选择上受到较大限制,工资待遇和工作福利相对较差,在外工作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与男性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面临的困难更多也更复杂。
齐丽霞出生在河南开封兰考的农村,初中毕业后,父母希望她去读中专,花费少,也能尽快分配工作。
80 年代,一个女孩子能读完初中,已经很少见了。中专也是绝大部分读书的女生选择的路。
但她不甘心,她想上高中、上大学,于是偷偷报名并考上了县里的高中,成为村里人口中的「女秀才」「半个大学生」。
可是读书并没有改变她的命运,短暂地体验了一下人生的丰富与广阔,她像大多数女孩子一样,回老家、结婚生子。
但她身体里那团不甘心的火焰始终没有熄灭,反而越烧越旺,终于,在女儿三岁那年, 30 多岁的她,离开女儿和家庭,重新迈入社会。
她孤身一人南下,到工厂流水线打工。流水线上的工作枯燥又无味。赶工时常常加班十几个小时,下班累得倒头就睡,醒了继续工作。
最长的一次,一个月只有发工资的那天放了半天假。她们终于能到街道上走走,看看热闹;更多的人奔向邮局,把钱寄回老家。
在流水线工作了一段时间,在机械重复的工作把她对生活的希望消磨殆尽之前,她离开了工厂。
后来她做过小生意、当过老师,见到了各种各样和她一样背井离乡艰难生存的打工姐妹,也看到了基层女性的弱势、面对的挑战与不公。
后来的后来,她和 4 名女性一起成立了基层流动女性互助机构——木兰花开。
十几岁的你在哪里?在教室学习、小卖铺买冰淇淋、和朋友一起开心地压马路吗?
而十几岁的阿然,已经独自一人外出打工,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家里条件不好,还有弟弟妹妹需要供养。作为家里的老大又是女儿,她从小就要承担起做家务和照顾弟妹的重担,生活的困窘和父亲的排斥,使得她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了。
做过家政,照顾老人,雇主脾气不好,经常训斥她。她受了一肚子委屈,做了几个月就待不下去了。
做过服务员,包水饺、打扫卫生、干点杂活,待了三四个月,老板和老板娘对她都挺好的,可后来老板打架进监狱了,她也因此失去了这份工作。
做过纺织工,开始进厂就是当学徒,跟师傅学穿线,每天 9 个小时,别人学一个多月才上车,她学了 20 天就上车了。可是总有些人爱使绊子,经常干得好好的,第二天来的时候弄的线轴子全没了...
后来纺织厂倒闭,阿然又不得不开始别的工作,裁缝、家政......有合适的工作机会她都去尝试。
颠沛流离了几十年,现在的她和丈夫女儿在京郊生活,做着小时工的工作。
生活虽然仍然充满着挑战与艰难,但是在木兰社区成立后,繁忙的工作之余,她也有了自己的娱乐生活——
闲暇时她就在木兰社区做菜烘焙,上网研究食谱,了解和学习各种各样的美食制作方法,在周末的小组活动里给大家上课。
何文琼 2001 年从四川老家来到北京,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刚来时,她不会写字、不会算账,在超市做收银员,没见过电子秤,也弄不明白带小数点的数字。为了不出错,她买了个诺基亚直板手机,看顾客选哪样东西,就赶紧在手机计算器上算。
就这样边闯荡边学习,她在这座城市里活了下来。
做保洁时不怕脏不怕累,即使被业主嫌弃臭味、被路人看不起也没有觉得自己工作低下;做家政时勤快又热情,照顾孩子全心全意,带的每个孩子都跟她很亲近。
她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劳动成果得到肯定的时候,她感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实现。
两个儿子在老家相继长大、结婚,她感觉身上的重担轻了一些。也曾想过回家亲人团聚,但也只是想想。
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但是家乡没有工作。
好在现在她也有个落脚的地方,木兰社区也让她不再孤单。
前几年在木兰花开参与了摄影小组,她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项活动。
她拍下城市角落、晚归的工人、过年回乡的列车、木兰活动室里的家人。
在记录着自己和他人的故事的同时,她在工作之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这是她们的故事,也是万千基层打工女性的故事。
长期以来,基层流动女性处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边缘。
她们的身影、声音和故事几乎总是被排除在大众叙事之外,偶有出现,往往也是以一个悲惨的、需要同情和救助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
她们真实的喜怒哀乐、生活中所面临的的困难与艰苦,从来不被大众所知晓。
与男性相比,她们有更少的就业机会,并且要承担绝大部分的家庭照顾责任。
就业、结婚、生育、子女教育、养老,每一关都是可能改变她们命运的一个坎。
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她们成为社会上的「无声」群体。
并非她们保持沉默,而是她们无处诉说,无人倾听。
生活的困境遮住了她们的光芒:事实上,她们既有多样的天赋与潜能,也满怀学习和展现自我的热情,她们只是缺少一些发展与表达的机会。
她们是妻子、母亲、女儿,是保洁张姐、家政李阿姨;但她们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是齐丽霞、阿然、何文琼。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木兰花开」社区,就给了她们一个被看见、被接纳、拓宽自己生活的宝贵机会。
「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是一个专注于基层打工姐妹赋能和发声的女性公益机构。
2010 年成立,为在京的基层流动女性和她们的子女家人,提供社区服务和互助平台。
木兰花开希望通过扩大打工女性的社会交往面,增加彼此的联系和互动,从而拓展打工女性的文化生活空间,让她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在谈到社区为什么以「木兰花开」命名时,丽霞姐说到——
「我们认为『花木兰』和流动女性有很多的相似处。都是女性,都是远离家乡,都是为了支持家庭,都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不同的地方是,我们很多姐妹是被迫做这样的选择,不像花木兰那样积极主动;
花木兰有强大的自我,我们的姐妹很多人没有“自我”,连自己都看不见;
还有,花木兰的贡献被传颂,流动姐妹的劳动却常常不被看见。 」
而木兰在做的,就是让姐妹们被看见,以及看见自我。
2017 年至 2019 年,木兰社区中心发起第一个社区戏剧项目《生育纪事》。
参考来源是 29 位打工姐妹口述自己的生育经历和家庭故事。
戏剧结束后,木兰伙伴又走访了几十位打工女性,最后加起来一共有 65 份打工女性的口述采访案例。
2021年举办展览《个人史 “木兰的故事”——基层流动女性叙事》,在征得 28 位姐妹的同意后,把口述内容整理成小册子,在展厅进行展览。
展览中还有采访录音,以及走访过程中收集的各种见证姐妹们经历的生活物品、证件、照片等等。她们的人生故事,以及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
她们坚持深深扎根在姐妹们生活的城边村,拿起笔书写自己的故事,拿起相机拍摄自己的生活;她们一起唱歌、跳舞、排练;去到不同的地方展览演出,和更多的人对话,让更多的人看到她们,看到她们也可以活得如此精彩、鲜活、恣意。
对于木兰姐妹来说,写作、唱歌、展览、戏剧,做这些的意义不仅在于为这一群体争取社会能见度,更在于激发基层流动女性的主体意识,在自主表达和自发连结的过程中,重新创造自己、定义集体,进而共同创造现实。
木兰姐妹演唱集体创作的歌曲《不完美的妈妈》
各种各样的「小组」是木兰活动的一大亮点。
在木兰社区活动中心,打工姐妹可以通过由专业老师进行志愿指导的摄影小组、写作班,以及戏剧、歌曲和舞蹈的集体创作和排练,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就像阿然姐学习烹饪和烘焙,文琼姐爱上摄影,还有很多姐妹在木兰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志趣相投的伙伴。
在大家一起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观点、价值观的碰撞也让姐妹们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比如说刚来的姐妹里面,很多人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价值观,认为女性在家里就应该把所有家务做好,照顾好老公和孩子。
在木兰她们会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慢慢大家也会开始转变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木兰所倡导的性别平等、自我赋权与团结互助的价值观也逐渐获得更多、更深切的认同。
木兰姐妹的生活还在继续,她们在拍摄照片,在排练戏剧,在唱着「我要大声唱歌,要让世界听到我们说」。
她们不时会举办展览、演出戏剧,同学们可以关注「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或「木兰社区活动中心」微博获取她们的消息。
有看过年初「个人史 | “木兰的故事”——基层流动女工叙事」展览的观众说:
「这是第一个让我走进去以后感动落泪的展览。」
有观众在「木兰花的故事」游戏剧场体验了打工姐妹闫梅梅的一生,发出疑问:
「『我』——闫梅梅,如此认真地生活,几乎倾尽全力地奋斗;
『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终究还是不能反转『我』的人生。
『我』的人生,何以如此糟糕?为什么?!」
开头的「我要大声唱歌」是木兰姐妹们集体创作、共同演唱的歌曲,非常推荐大家点开听一下。
我要大声唱歌 音频: 进度条 00:00 03:54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演唱或许生涩、或许少了些技巧,但她们的声音中饱含渴望、顽强与力量。
「我要大声歌唱」月捐计划是木兰花开推出的一种捐赠方式。
我们鼓励大家每月定期定额捐出善款和心意,支持木兰打工姐妹赋能和发声。
这次所筹得善款将用木兰花开的运营,帮助她们社区开展活动、女工文艺队演出、书写女工口述史。
通过女工自主写作与摄影的方式,发出打工姐妹群体的声音,表达她们的生命体验。
累计一年可支持 1 名打工姐妹的摄影作品展演制作
累计一年可支持 1 名打工姐妹 10 天的自由活动空间
累计一年可支持完成 1 名打工姐妹口述史的访谈与整理
大家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进入联劝网进行捐款,金额都是自定的。
定期收到机构运营和项目动态(季度报告、半年报和年报);
木兰花开的姐妹们在城市的边缘倔强生活。在数次生存挑战中,她们馒头就咸菜,睡桌子睡地上,顽强生长,坚韧而勇敢。
面向着阳光,终有一天会枝繁叶茂、满园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