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如何一步步驯化高校学生?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叁零柒计划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实习生, 就业形势, 时间, 学生, 应届生, 公司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上海市
相关议题:实习
- 实习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极高的门槛和筛选压力,包括要求极长的实习时长、尽快到岗等条件,且未通过筛选时通常不会收到任何通知或解释。
- 实习期间,学生多被分配到重复性、琐碎且低技术含量的工作,难以获得真正的学习和成长机会,且经常遭遇上级的不耐烦、批评甚至职场PUA。
- 实习生的劳动权益缺乏保障,常常没有正式协议、工资或实习证明,提出离职时还会被以项目进度等理由拖延或情感绑架,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 企业通过“实习转正”等机制,变相延长学生的试用期,剥夺其议价能力和选择权,使学生长期处于不稳定和被动的劳动状态。
- 实习制度和招聘流程不断提前,压缩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时间,使其不得不早早投入到高强度的劳动竞争中,逐步被驯化为顺从、高效的劳动力。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编者按
时间来到金秋九月,这意味着,新一轮秋招的竞争已经开始。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实习”是秋招中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很大程度上,在实习经历面前,绩点、志愿活动都无关紧要。为了一段“含金量十足”的实习,一些人选择托关系,一些人选择交钱购买“外包资格”,还有一些人选择编造。大家的目的也很简单——将自己描述为一个完美适配岗位的“合格”劳动力。
随着就业环境的逐渐恶劣,企业也在不断提高对实习生的要求,不仅要求卷简历,同时也不断要求实习生们提前到岗,保证在岗时间。这往往意味着一名学生为了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需要从大二开始不断签订“卖身契约”。
我们的一位读者朋友豌豆目睹了周围所见到的情况,并将观察与想法记录了下来。在豌豆看来,实习远不仅是简历上的两行字与一份兼职工作那么无害且简单...
文|豌豆
排版|谭普罗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两个月前的今天,刚考完期末的大三商科生Lychee满怀期待地走进一座上海高档写字楼,带着一份精心打磨的简历和争取就业的进取心,她终于通过层层选拔来到了这家“梦中情司”——一家快消品行业头部,世界五百强外企。这是她本科以来的第四段实习。
领工牌,拿电脑,熟悉工作,安排座位,她被分到了一个拥挤的专门的实习生工区。隔壁的Gracie把她拉进一个名为“辛者库”的群聊,当她还在感叹“大公司连实习生管理都这么有组织”时,Gracie解释道:辛者库是《甄嬛传》中最辛苦的奴仆所在的宫廷杂役机构。
两个月后的今天,面对永远做不完的繁琐工作与上级习以为常的职场霸凌,Lychee在一次次的贬低打压和自我怀疑后悟了:原来我就是mentor的处理繁杂工作的工具和情绪的垃圾桶啊!
实习生?或者说“灰色劳工”
实习生,在百度百科中的全称为“无经验学习人员”,泛指在某一专业的高年级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中职生,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实际工作经验,属于非正式雇用的劳工,通常以日薪计酬,也不像正式的劳工能够享有退休金与每月最低工资的保障。
聘用实习生的目的,一般是为了处理短期出现的额外工作,或者更进一步,将其培养成为正式雇佣的劳工。在当下的就业环境,随着学历的不断贬值,“实习”已被迫成为应届生求职中的重要名片。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雇主都想聘用有垂直经历(也就是经验对口),能够直接上手的员工,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恰恰成为了学历/绩点之外,被迫内卷的新方向。一张实习证明(有的企业甚至还不提供),就能吸引到许多学生抛弃闲暇,不计工资,心甘情愿的被企业剥削价值。
很多人会说,这是就业市场恶化所带来的正常反应,然而真实的被压迫经历正不断地使我们无法接受这一泛化的叙事。我们当然承认目前经济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00后不能吃苦”的表述也正不断将劳资矛盾转嫁到个人层面,优绩主义的“激励”也不断将个人利益与资本利益直接挂钩,年龄更小的学生被迫提前卷入内卷的漩涡,而这种风气与心态又不断在内部分化着打工人群体,在上下级之间,在同伴之间。
辛者库,前文所提公司对实习生的称呼,也即包衣奴才
本文将先从三个时间段来陈述目前实习生所面临的普遍困境:找实习时的难度与流程,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与职场体验,以及提出离职后常常面临的困难。我不希望这篇文章成为一篇骂老板骂公司的情绪宣泄,也不希望沦为一篇理中客式剖析结构的冰冷时评,所以我在结合自身经历,访谈身边同伴的过程中,将个人情感反馈充分纳入了压迫体验之中,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实习生”这一灰色劳工群体所面临的系统性问题。
“通往奴役之路”,我说真的
首先是找实习。
从雇主流程的角度来说,简历投递本身就是一种驯化,职业描述中的最后一行通常会要求简历命名的格式为“姓名-学校-毕业时间-一周几天-可实习时长-最快到岗时间”,按照Gracie招继任时的简历筛选逻辑,在履历相当的情况下,通过初筛的简历名通常是“一周4-5天-可实习6个月以上-ASAP”,如果无法尽快到岗,或者说要回学校上2天课,又或者应届生需要参加后续秋招,那么你就会被直接淘汰。正如Gracie所说,毕竟发布招聘帖的一个小时内,她的邮箱就收到了不下50份简历。
从候选者个人的角度,简历没通过筛选,哪一轮面试没有通过,在不可避免的焦急等待结果时,你不会收到任何告知应聘终止的消息或是拒信。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经历的面试形式也是各种各样,有10进1的小组群体面试,也有面试官不开摄像头的3v1压力面试(即为了紧张气氛,故意给应聘者施压的面试方式),以及在下班时间(如晚上10点)进行面试的服从性测试面试。当应聘学生将其合理化为“大公司连招实习生要求都这么高”时,常常也忽略了这些面试形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牺牲他人来节省自己时间的不尊重行为。
其次,是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的工作内容通常分为2种——脏活和对个人有提升的工作,这两种工作的配比通常依工种而定。
比如市场营销岗位的实习生,通常要承接全团队的下采购单,快递领样,信息核对,发票报销等。因经常等快递而无法准时下班的Iris向大家抱怨“如果公司系统能升级一点,我处理杂活的效率是不是也能变高一点?”,然而升级公司系统的IT成本是几十万元,招一个工具人实习生的成本一个月甚至不到三千元。
努力处理完杂活后,实习生终于可以开始尝试一些对个人有提升的工作,希望能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实际工作经验,但这也是相当困难的。商业分析岗位的Lychee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在她以为将要深入接触业务时,导师同样会在已有工作尚未完成时,将许多新的繁琐工作直接以命令的语气扔给她,要求她完全按要求产出,即使这个要求是不加解释且朝令夕改的。在实习生问问题时,收到的回应大多也是导师的不耐烦,在实习生犯错误时,受到的也是直接的批评,PUA与被迫背锅。以下是Lychee每天需要面对的职场环境,对于一个没有培养,不会留用的实习生,每天上班就是在扮演领导的“手”与“眼睛”,只有“好用”与否这一个标准。
Lychee的真实聊天记录
最后,在这种长期备受压榨与打压的工作环境中,实习生连提出离职都会面临困难。在金融行业实习的Henry曾在一家头部证券机构担任小黑工(不发工资,没有实习证明),他回忆道:“为了达到导师所谓的预期,连续一个月不吃不喝不上课每天睡5个小时,每天被冷漠职场PUA带着委屈情绪工作,从而把身体熬坏了”,可就当他以身体原因提出离职时,导师的回应是“没看懂,继续坚持下吧,前前后后已经体谅你挺多的了”,“如果你下周要去看医生的话,那今天先把这个模型算平了再吃饭吧”。
在流程上,入职的时候没有任何正式协议,提离职却因劳动力流失而以“流程拖延”为由进行挽留,这并非出于赏识,而是一切以项目进度为中心,出于对重新招募和培训的成本考量。在情感上,一个在工作中努力达到领导预期的实习生恰恰被这种“责任心”所绑架,许多话语将一种本不属于实习生的“职业责任感” 强行赋予到我们身上,并将合理的离职诉求扭曲为一种个人化的“背叛”和“不道德”。这让许多学生在愤懑之余,还有几分愧疚,最终不得不“好聚好散”,牺牲自己的时间计划与身心健康,为公司做好最后的服务。
综上,这就是如今一个个争取就业的大学生所切身面临的,亟需被看到的恶劣职场环境,很显然,这并非某个导师的坏脾气或是实习生的玻璃心所致,而是一套完美运转的“优绩主义”话语体系下,揭开“大公司光环”与“学习锻炼”温情面纱后的,最原始与赤裸的劳资关系压迫。雇主通过标准化的程序与收编的话语,不仅是在筛选劳动力,更是将劳动者再生产为一个个善于自我物化的,符合资本逻辑的,温顺而高效的身体。作为劳动力市场中毫无议价能力,甚至毫无经验的学生,这种明显的利用与附带的不尊重令我们感到无比的委屈,愤怒与无力。
写作“实习”,读作“阶级压迫”
可就当我们终于通过努力与忍受换来一份还算不错的简历打算毕业求职时,我关注到了今年的校招市场。应届生校招主要分为秋招与春招,可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内卷,许多大型企业将本该开放在秋天的“秋招”放在了暑假,同时,今年有许多雇主明确在网申界面上就要求应聘者填写“提前实习的最快到岗时间”,这意味着,企业将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录用合同(Offer),替换成了一纸不承诺转正的实习协议。在实习期,学生需要完全投入工作争取转正,同时不享有最低工资保障。这则新闻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定声量。
小红书上的抗议浪潮
如果说上述实习生的困境还仅停留在布洛维所提出的“生产中的关系”,那么“校招offer变实习转正”就是一场切实的在生产关系中,资本家对劳动者议价能力的彻底剥夺。
对于现在的应届生来说,找到一份工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与情绪劳动都十分之大,一名211院校毕业的普通文商科生通常需要在多个行业海投简历才能确保自己有可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
一般求职的流程是:完成网申后不管简历初筛是否通过,通常都需要立即参加企业安排的网测或笔试,企业会通过院校,履历,笔试成绩等维度来确定是否安排面试,校招面试通常都有至少三轮,进而正常秋招的时间跨度从网申到最后确认与校方签三方协议,大约为期3个月有余。
现在的情况是,许多企业通过提前秋招开放时间,在现在就将应届生“截胡”,看似是抢夺人才,实则是以“实习转正”的“激励”来锁住应届生宝贵的时间,因为在努力卷转正的同时,正常人很难有时间再去应聘其他公司。而在这长达一年的“实习-试用期”中,一旦公司以“hc有限”或“试用期不通过”为由取消转正,那么你的应届生的身份也将丧失。这种剥削是系统性的、多重的。因为它掠夺的远不止工资与社保,更是你的选择权、安全感、自信心,以及最后的退路。
这种剥削不仅体现在契约层面,更体现在对我们时间的殖民之上。从更直接的维度,提前开放的校招配合以提前实习的机制,也在压缩一个学生应有的校园时间,假如一个本科生想要毕业后直接就业,满打满算可供打磨简历的时间是三年,可随着校招提前,ta需要在两年半之内就拿出一份十分有竞争力的简历。并且在确认进入校招公司“提前实习”后,这份简历已经没有修改的空间了。
在本应轻松学习寻找自我的快乐大学生活中,T不得不从大二开始就提前自己的实习生涯,努力平衡校内课程,最后像签订卖身契一样将自己提前变卖给资本家。而ta那份单纯的“想要找到工作的进取心”完全沦为资本家压榨其价值的筹码。而“资本剥削逻辑”与“就业形势不好”互为表里,互相促进,正系统性地将我们异化为一个个这样擅长自我物化的,时刻自我反省的,牺牲自我利益的,高效劳动工具。
与此同时,这场困局最精妙的操纵,带有极强的新自由主义分化色彩,它以系统性的方式被迫我们服从,没有胁迫,但满是精心设计的选择幻想,它让我们主动参与对自己和他人的剥削。如果单纯地斥责一位签订条约的同学太“卷”了,服从这一压迫体系,那么就显然落入了意识形态的控制陷阱:让劳动者在相互指责中内耗,从而完美遮蔽其背后真正的矛盾——即一个将所有社会关系都推向市场竞价、将人的价值彻底工具化的系统。
在如今的本就僧多粥少的就业局势下,看似自由的竞争机会与选择,已经从直接的制造剥削,逐步转变为在不断的“同意”中制造出“自愿”走向剥削并为此而自我检讨的主体,我们被不断抛掷于话语,体系与选择的圈套之中,这一问题相当尖锐:换作正在艰难求职的我自己,是去还是不去?而这种深刻的无力感与自我审视,也正是这种分化最有效的催化剂。它让我们在原子化的挣扎中,不再相信“联结劳动”,瓦解了collective action可能性的最后根基。
一些后话
写到这里,我摊牌了,我就是上文的Lychee,那种无力感再次笼罩了我,我写不下去了。
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与职场困境,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许是落到某种共同关系,某种抵抗上?可面对日益被分化的学生群体,垄断企业不打败仗的法务,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发声和抵制吗?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
(图为法国近况)
我被愤怒冲击得头昏脑涨,面对资本的不断进攻,大部分人所拥有的唯一方法,竟然只是不断地自我驯化,以获得企业垂怜。翻开书本,密密麻麻的字中却明明白白地写着苏洵的名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END
投稿
自由投稿|[email protected]
访谈问卷|可扫码填写问卷
精彩锐评|若留言不可见,为系统屏蔽